看過《女醫明妃傳》人都知道,一部電視劇讓明英宗火了,很多人說,英宗如此昏庸,造成土木堡之敗,讓數十萬將士血灑疆場,又怎配一個“英”字?
其實,如果單說英字,或許還是個好字,但是如果廟號上的英字,含義就不那麼簡單了,反而有些貶義。
就跟諡號一樣,廟號也有些蓋棺定論的意思在裏頭。一般含“祖”字的,都是褒義的廟號,毋庸置疑,比如太祖、高祖、世祖等等。稱爲宗的,太宗、高宗、世宗、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中宗、憲宗都是褒義的廟號,貶義的有德宗、寧宗、廣宗、熹宗等,哀宗、思宗是亡國之君。
而這中間,有幾個明褒實貶的廟號,如英宗、神宗、武宗。如果加個“明宗”,剛好可以湊成英明神武。但這些個廟號雖然是英明神武,但是實際上諷刺大於讚美。
英宗、神宗的意思是功業不足。獲此稱號的有宋英宗趙曙,以及明英宗朱祁鎮、宋神宗趙頊、明神宗朱翊鈞等。
【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位皇帝】
宋英宗從登基開始就疾病纏身,空有雄心壯志卻無法實施,最後英年早逝。
明英宗也差不多,也是空有雄心壯志,不過他不同的是實施了,不過還沒怎麼開始,就結束了,直接被俘。
所以英宗應該是指空有創業之心但無創業之能力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
宋神宗最出名的是任用王安石進行了變法,但是受到強烈的抵制,特別是來自後宮皇太后等的阻力,等宋神宗一死,太后掌權後立馬將新政全廢。由於新政失敗,使北宋朝堂分裂,新舊黨政愈演愈烈。宋神宗在位期間還發動了交趾反擊戰和滅夏戰爭,交趾反擊戰獲得勝利,迫使在今越南北方的交趾國投降。滅夏戰爭,功敗垂成。
【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北宋第六位皇帝】
明神宗也是任用了張居正變法,但是,後來也把張居正的新政全廢了。對張居正的清算也引發了朝廷的大地震。明神宗在他的統治期間有過萬曆三大徵,朝鮮、寧夏和播州三役,此外還有著名的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三大徵全勝,但是薩爾滸之戰完敗,使明朝進入滅亡倒計時。明神宗還有最著名的,就是幾十年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13位皇帝】
所以神宗應該是指有創業之心和創業之能力,取得一定成績但是也使國家陷入衰落的皇帝。
明宗的話最出名的是後唐明宗李嗣源,李嗣源是個沙陀族,不通漢語,不懂理政,識人不明,不辨忠奸,後期更是殘忍嗜殺,結果變亂四起最終飲恨而亡。
元朝也有個明宗,這個明宗孛兒只斤·和世也比較悲劇,最後也是被部下毒死,含恨而終。
明明沒有知人之明,卻號明宗,那也是沒誰了。
【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後唐第二位皇帝】
武宗的話唐朝有個武宗,明朝也有個。
前面幾個廟號相同的皇帝都有些相同之處,但這兩個武宗卻差別很大。
唐武宗李炎還算比較有作爲,他比較出名的是發動了滅佛運動。跟歷史上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發動的滅佛運動合稱“三武滅佛”。
可能是之前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滅佛,武宗也滅佛,所以給他的廟號加了個“武”字吧。顯得統一,又有些譏諷。
【唐武宗李炎,814年―846年】
明武宗朱厚照相信大家都比較瞭解,一個比較任性的皇帝,生性貪玩,沒有個皇帝樣。先跑到北邊打了蒙古,又跑到南邊去打寧王,結果還沒走到寧王就已經被滅了。最後在玩的途中落水,一病不起死了。
朱厚照喜歡打仗,給自己封了個大將軍,可能因此文官們就給上了個廟號“武”嘲諷一下。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明朝第10位皇帝】
所以,叫你英明神武你不一定就是英明神武,廟號大多都是文官給起的,這些人最懂得陰陽之術,明的一套暗的一套,明的是捧你,實際是諷刺你,反正廟號都是皇帝死後才起的,說是蓋棺定論,也算這些大臣們對皇帝不滿的一些宣泄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