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言能讓孩子更好地與人進行溝通,閱讀則能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其實很簡單。

答案就是……給孩子講故事。

01、誰都喜歡聽故事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給孩子講故事的重要性,許多家長在聽到這一點時,可能會不太認同。

畢竟現在這個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聽故事?又浪費時間又學不到東西,還是算了吧。

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故事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喜歡聽故事。

比如,當你在參加某個會議時,如果主持人一直在臺上講一些枯燥、冗長的純理論型內容,我們肯定會聽得昏昏欲睡,但是如果主持人突然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起一個故事,我們馬上就會打起精神,豎起耳朵,認真聽講了。

這是爲什麼呢?科學研究表明,比起各種枯燥無聊的教科書、紀錄片,我們的大腦更偏愛故事。

當我們聽到一個好故事時,不僅會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且大腦中負責處理動作、視覺、聽覺甚至是嗅覺的神經中樞都會被激活。

也就是說,故事中的情節會在我們的大腦中上演,令我們彷彿身臨其境,並提前產生應對這些情境的本能反應。

並且故事一般都具有因果結構,更容易記憶,只要記住一個情節,就可以順藤摸瓜,推理出下一個情節。

因此,故事對孩子的記憶、情緒、思維能力都有幫助,讓孩子聽故事,絕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孩子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個好故事能幫助孩子理解真實的世界,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塑造良好的品格。比如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知道不能撒謊;醜小鴨的故事,則讓孩子明白,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不要妄自菲薄。

那我們要怎麼通過故事來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有三種方法,一是給孩子講故事,二是照着書給孩子讀故事,三是讓孩子自己講故事。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孩子認識的字數有限,單獨閱讀比較困難,這時大人就可以講故事給孩子聽,通過聲情並茂地講述還有動作演示,使孩子能夠理解故事中的抽象內容,記住具體情節,從而提高理解能力。

比如在講述小紅帽的故事時,大人可以舉起手學學大灰狼張牙舞爪的樣子,讓孩子對大灰狼有更深刻的理解。

等孩子大一點了,就可以照着故事書,一句句讀給孩子聽,書上的用詞比口語要豐富,並且正規,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更多詞語,擴大孩子的詞彙量。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讓他們自己獨立講述那些他們已經聽過好幾次的故事。你會發現孩子在聽完我們講的故事,再複述出來時,並不是和我們所講的完全一致。

這是因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能力都還不夠完善,雖然孩子已經將對故事的記憶存入了大腦,但提取困難,需要大人在邊上給予一定提示。

所以,讓孩子自己講故事,大人在孩子卡殼時給點提示或幫助,就可以慢慢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從而促進孩子語言腦發展。

02、與孩子進行互動閱讀

閱讀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

有許多家長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也很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家中買了許多書,但是孩子好像就是不喜歡閱讀,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閱讀能力也是要進行培養的,如果我們只是單純把書放在孩子面前,是不能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

想要提高孩子閱讀能力,尤其是4歲以下孩子的閱讀能力,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閱讀,並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互動,也就是互動閱讀。那麼,如何跟孩子互動閱讀呢?

首先,我們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問孩子問題,並且要問孩子開放式——也就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從而促進孩子思考。

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講三隻的故事時,就可以問孩子,“這三隻,你喜歡哪一隻?”或者問孩子,“如果你是大灰狼,要怎麼樣才能喫到三隻呢?”

孩子聽到這些有意思的問題,會很開心地把自己帶入故事中,從而提升對故事的興趣。

其次,在閱讀時,要跟着孩子的興趣走。在閱讀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提許多小編怪怪的問題,我們不要爲了講完故事而忽略孩子的問題,而應該先回答孩子的問題,再繼續講故事。

比如在讀關於動物的書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突然問你:“爲什麼熊貓被叫做活化石呀?”

等我們回答完之後,孩子可能會繼續追問:“那爲什麼像熊貓一樣的其他動物都滅絕了呀?”

等我們把其他動物滅絕的原因告訴孩子後,孩子可能還會有其他的問題。

這時候我們不要心急,慢慢解答孩子的一個個問題,因爲在孩子小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從書中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等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了,你還怕他不肯自己閱讀嗎?

最後,我們可以利用讀書這個場景,與孩子做遊戲。比如我們在書中看到一幅涵蓋了許多動物,包括熊貓的圖片時,就可以跟孩子說:“你看,這裏有這麼多動物,我們來找找看裏面有沒有熊貓好不好?”

然後假裝自己找不到,等孩子找到圖中的熊貓時,我們要誇獎孩子,孩子就會很開心。這個遊戲不僅能讓孩子快樂,也能讓孩子對圖書更感興趣,孩子以後就會更喜歡讀書了。

03、儘早教孩子學外語

學習一門外語對於孩子有多重要,各位家長肯定是知道的,但也有不少家長會有這種困惑,那就是該在什麼時候讓孩子學外語呢?太早讓孩子學外語,會不會導致孩子混淆兩種語言,最後外語學不會,中文也學不好呢。

其實不用擔心,孩子從小就能自然而然在幾種語言之間切換,並且孩子小時候學習語言的能力是最強的,越早學外語,越不容易互相干擾。

這在腦科學上也有證據,有關研究表明:從小接受雙語教學的孩子,兩種語言在他大腦裏的表徵區是交織在一起的,而成年人則恰恰相反,兩種語言的表徵區是分開的,如同楚河漢界一般,涇渭分明。

並且如果成年人不常常使用外語,中文表徵區就會侵蝕外語表徵區,導致外語能力退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外語,不但學得快,效果也更持久。

那要怎麼教孩子學習外語呢?

首先,我們可以多和孩子用英語聊天、玩遊戲。比如,在拿蘋果給孩子喫時,可以指着蘋果,對孩子說“apple”,然後咬一口蘋果,對孩子說“eat an apple”。

當我們指着蘋果說“蘋果”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蘋果”指的是我們現在拿的東西。當我們咬一個蘋果說“喫一個蘋果”時,孩子可以同時掌握“喫”這個詞,知道喫就是喫的意思。

除此之外,孩子還能瞭解蘋果的外形、色澤、香味等一系列信息,對蘋果瞭解得更深刻,語言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我們可以在家裏爲孩子製造學習外語的氛圍。在孩子剛開始學英語時,利用那些每天反覆出現的日常活動,比如起牀、喫飯、上廁所等,與孩子用英語交流。

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描述,不同的語法,反覆說,加深孩子對這些話的理解,從而記住這些表達。

舉個例子,到了飯點時,我們可以問孩子,“Do you want to eat?”你要喫飯嗎?或者跟孩子說,“Let’s go eat”、“It's time to eat”,到喫飯時間了,我們去喫飯吧。

當孩子想要抓起地上的東西塞到嘴裏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Don’t eat this!”這個不能喫!

這些句子中,有疑問句、陳述句、祈使句,還有否定句,通過這麼多句式中對eat的反覆使用,孩子自然而然就能記住這個詞了。

總之,孩子學習外語,越早越好,並且學的時候要注意,家長要與孩子一起互動,藉助日常生活,把孩子的外語能力“玩”出來。

(李,家有一娃,職場媽媽,喜歡閱讀經典育兒書籍,用科學的育兒知識武裝自己。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用,歡迎關注我的賬號,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