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吳蜀聯盟是否會破裂”這一問題的答案,劉備和孫權二人心知肚明,當初孫權之所以下令偷襲荊州,也是擔心蜀國會變得強大,將來威脅到自己的政權。回望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個帝王在稱帝后都會去做的一件事,那就是鞏固政權,在從當時蜀國的政權來看,蜀國的內部已經被關羽被殺的事情鬧得人心惶惶,百姓們似乎也逐漸看清了劉備的真正面貌。

大家好,我們的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219年,東吳大將呂蒙巧奪荊州,並在麥城斬殺關羽。事後孫權也擔心吳蜀聯盟就此破裂,便暗中將關羽頭顱送往魏國,將殺害關羽的罪名嫁禍給曹操。公元221年,劉備以“東吳殺害自己關羽”爲由率兵攻打吳國,難道一向以“仁義”聞名天下的劉備真的如此衝動嗎?爲給關羽報仇,寧願不顧蜀國數萬黎明百姓的安危嗎?
事實並非如此,劉備這場伐吳是早就已經預謀好了的,“爲關羽報仇”只是劉備出師有名的幌子罷了。此外,從關羽被殺再到劉備伐吳,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年之久,如果劉備真的想要爲關羽報仇,在兩年前就應該出兵,爲何還要推遲兩年呢?由此來看,劉備伐吳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爲關羽報仇,而劉備伐吳的真正目的還有以下幾點:
爲了鞏固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
公元221年,劉備以所謂的“皇室宗親”的身份在漢中稱帝。回望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個帝王在稱帝后都會去做的一件事,那就是鞏固政權,在從當時蜀國的政權來看,蜀國的內部已經被關羽被殺的事情鬧得人心惶惶,百姓們似乎也逐漸看清了劉備的真正面貌。面對當時的情形,劉備深知長此下去,蜀國內部必將大亂,因此伐吳也就成了必須做的事。
吳蜀聯盟早晚會破裂
經歷過呂蒙偷襲荊州的一事之後,劉備已經深知吳國這個盟友是靠不住的。況且自古以來”一山不容二虎“,即便吳蜀聯盟能夠打敗魏國,到時候天下該由誰說了算呢?對於“吳蜀聯盟是否會破裂”這一問題的答案,劉備和孫權二人心知肚明,當初孫權之所以下令偷襲荊州,也是擔心蜀國會變得強大,將來威脅到自己的政權。
荊州是蜀漢北伐奪天下的跳板
早年間諸葛亮曾在《隆中對》中寫道:取荊取益,而得天下。則荊州益州一如兩足,可立身,可行走。在當時如果將益州比作蜀國糧食和人才的供給地,那麼則荊州毫無疑問是劉備北伐的一個大跳板,若是蜀國當時能夠守住荊州,再通過益州不斷地供給,那麼後來的天下極有可能就是蜀國的啦!而在失去荊州這道屏障以後,益州很容易成爲他國的囊中之物,本想着靠荊益兩地奪得天下,無奈美夢被東吳給攪和啦!劉備若想奪得天下,就必須要收復荊州,所以選擇伐吳劉備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劉備伐吳與其說是爲關羽報仇,倒不如說是劉備在“天下”面前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可惜劉備最終在夷陵敗給了初出茅廬的陸遜,此次伐吳使蜀國損失了大部分精銳將領,這也造成蜀國後期無人可用的悲慘局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