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盟誓到交質,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一個縮影,而交質現象的產生實際上就是諸侯們獲取“信任”的一種手段。可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交質的目的,無論是爲了免於戰亂,還是爲了尋求盟友,亦或是爲了索要領土,都離不開一個詞,那就是利益。

大家好,我們的喫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因此,口頭承諾的盟誓在這樣的大勢面前就顯得有點脆弱了。它就如那空中樓閣一般,隨時都有傾塌的可能。比如晉惠公曾經承諾獻給秦五座城池,而後又違背諾言導致秦晉韓原大戰的發生。可見,這種口頭承諾的方式有着極大的隱患。
周平王此舉不僅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大半的土地,還讓自己陷入了諸侯的包圍之內。至此以後,周王室再無崛起的可能,只能選擇依附強大的諸侯來苟延殘喘。
而姬姓鄭國就是周王室依靠的諸侯之一。
早在西周分封之初,周王室就想到了日後可能面臨的困境,因此在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之中,大部分都是姬姓之國。這些姬姓之國不僅有開疆擴土的職責,更有護衛周王室的職責。
因此,當週平王東遷以後,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鄭國。爲了拉攏鄭國,周平王先後任命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擔任周王室的卿士。而鄭國也沒有讓其失望,一直盡心竭力的護衛着周王室。
可惜,這樣的關係持續了一段時間就出現了裂痕。周平王因對鄭國開疆擴土的行爲不滿,爲了分化鄭國的權力,便擢升虢公來制衡鄭莊公。
周平王的行爲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因此鄭莊公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擊。此時的周平王才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發怒的資本,因此只得求和。而求和的手段就是周鄭互質。
本篇筆者就從周鄭互質入手,聊聊春秋戰國時期送交人質現象所帶來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送交人質現象所帶來的影響
周鄭互質,使得“交送質子現象”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鄭武公、莊公爲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爲質於鄭,鄭公子忽爲質於周。——《左傳·隱公三年》
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的實力大幅度下降,這使得其宗主國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脅。不得已,周平王只好尋去鄭國的求助,以此來維護周平王的顏面。
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周王室和鄭莊公之間和諧的君臣形象有利於提高周王室的實力,然而周平王卻不這麼想。他認爲鄭莊公開疆擴土的行爲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周王室的統治,於是想了個昏招,那就是另外扶持虢國來對抗鄭國。
此舉引起了鄭莊公極大的不滿,於是對周平王心生怨恨。此時的周平王才意識到自己還離不開鄭莊公的幫助,便矢口否認,並用送交質子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誠意。而鄭莊公看見有了臺階下,也順勢交送質子,來表達自己對周王室的尊敬。
這就是周鄭互質的前因後果。
可見,周平王和鄭莊公互送質子的行爲,代表的是一種政治意圖。周平王希望通過遣送質子入鄭的行爲,來獲得鄭莊公的諒解和幫助,而鄭莊公遣送質子入周的行爲,則是不希望自己成爲衆矢之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周鄭互質以後,交送質子的行爲就頻繁的登上了政治舞臺。而根據時代的不同,交送質子所代表的政治意圖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春秋爭霸,交質現象是對“信”的保證
在西周之時,周天子身爲盟主,有足夠的實力去平息諸侯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諸侯們對於宗法制,分封制乃至禮樂制是存在着一定信任的。因爲周天子的實力足以保障這些制度。
不過在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的權威逐漸衰弱,特別是在周鄭交惡,周王室被鄭國大敗以後,周王室更是一蹶不振。僅看實力的話,此時的周王室只能算二流小國。而這樣的周天子顯然已經起不到保障諸侯之間利益的作用了。
因此,各個諸侯國之間都急切的需要一個足以服衆的人來主持大局,這就是“春秋爭霸”的初衷。
然而春秋畢竟正處於一個禮樂逐漸崩壞的時期,雖然“禮”對諸侯們的影響尚存,但是諸侯們也不會愚蠢到僅僅憑藉一個霸主的名號就妄圖號令諸侯。因此爲了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盟誓和交質就成爲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先來說說盟誓
春秋時期,哪怕強大如齊、晉、楚等國家,也是需要盟友的。但是一旦自己所信任的盟友在背地裏捅刀子,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爲了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諸侯們會舉行會盟。
在盟會上,諸侯們通過盟誓,在尚未完全崩壞的禮樂基礎上,建立信任關係。主盟國與小國建立盟誓,就不必擔心小國突然背叛。小國和主盟國建立盟誓,則可以安心結盟而不必擔心遭到別人的侵略。
元年春,晉侯使瑕嘉平戎於王,單襄公如晉拜成。劉康公徼戎,將遂伐之。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國,此必敗。背盟,不祥;欺大國,不義;神人弗助,將何以勝?——《左傳·成公元年》
再來說說交質
盟誓在春秋爭霸的初期,確實是諸侯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最佳途徑。然而隨着春秋爭霸的進行,禮樂崩壞的進程也在加快。雖然春秋霸主是諸侯們在不損害周天子利益前提下的折中選擇,但是霸主行使的依舊是周天子的權力。哪怕諸侯們再欲蓋彌彰,也無法掩蓋這一事實。
爲了彌補盟誓所帶來的不信任感,交質開始登上了舞臺。因爲各國之間都會選擇與會盟國有着一定的血緣關係的人作爲交質對象。而這樣的交質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諸侯們心中的不信任感。
春秋爭霸的早期,也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時期,盟誓作爲諸侯之間信任的紐帶已經綽綽有餘了。在這一時期,也鮮有交質的事情出現。但是到了晉、楚爭霸的時代,盟誓就已經不足以取得諸侯之間的信任了,交質作爲盟誓的補充開始大量出現。
從盟誓到交質,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一個縮影,而交質現象的產生實際上就是諸侯們獲取“信任”的一種手段。
戰國七雄,交質現象則是赤裸裸的利益
春秋末期,趙、韓、魏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上無天子,下無霸主”。如果說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現象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中原的秩序還有霸主來維持的話。那麼在戰國時期,一切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利益。
在這個時代,沒有霸主來約束你,也沒有需要遵守的禮儀規範,因此違背信任的代價極低,甚至可以說沒有。比如秦王派遣張儀欺騙楚懷王的事情,張儀用六里的土地欺騙楚懷王爲六百里,使得齊、楚斷交,楚國也因爲這一事件衰弱,而秦國付出的只不過是一個無恥的名聲罷了。
從這一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此時諸侯之間已經完全喪失了信任,只剩下了赤裸裸的利益。
因此,這一時期的交質現象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就是功利化。而根據交質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爲三類:免於戰亂、尋求盟友和索要領土。
先來說說免於戰亂
戰國時期,隨着戰事的不斷升級,戰爭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著名的長平之戰,光是白起坑殺的趙國士兵就有四十萬,這還不算秦趙雙方在前期所損失的兵力。而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直到滅亡都沒能恢復過來,足可見當時戰事之慘烈。
因此,爲了避免戰爭失敗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交質求援無疑是很好的辦法。《史記·楚世家》中就曾記載:楚懷王背叛了合縱盟約和秦國交好,於是齊、韓、魏就一起攻打楚國,楚王無奈,只好派太子前往秦國爲質,秦國這纔出兵相救,使得楚國免受戰亂。
再來說說尋求盟友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其餘六國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求得一個可靠的盟友,就成爲了事關國家安危的大事。《戰國策·趙策四》中就曾記載:秦國加緊攻打趙國,趙國無奈,只好尋求齊國的幫助。結果齊國非要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而此時的趙國剛剛主持國政,一直不肯應允,直到趙國老臣們極力勸諫,趙太后才肯派長安君入齊爲質。
可見,在戰國後期那種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刻,哪怕主政的人再不願意派人做質,也只能答應。
最後說說索要領土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主題已經十分明確,那就是兼併土地,統一天下。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人質換取土地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還是用上面楚懷王派遣太子入秦爲質的例子。楚懷王太子入秦爲質以後,殺死了秦國的一位大夫,然後逃走了。這一事件給了秦國藉口,於是秦國多次出兵伐楚。這還不夠,秦昭襄王爲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欺騙楚懷王進入秦國,將其扣押,並以楚懷王爲人質,索要楚國的土地。雖然最後此事沒有成功,但是這也足以證明以人質換取土地在當時並不是罕見的。
可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交質的目的,無論是爲了免於戰亂,還是爲了尋求盟友,亦或是爲了索要領土,都離不開一個詞,那就是利益。質子在這些諸侯的眼中,只是一個換取利益的籌碼,至於春秋時期的所謂“信任”,早就被丟棄的無影無蹤了。
春秋戰國時期,交質作爲一種外交手段被廣爲流傳,這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許多的影響。
積極影響
雖然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交質的目的發生了變化,但是其本質是不變的,那就是保全自己的國家免受他國的侵略。各國之間通過交質的手段,顯著地減少了戰爭的發生,有效地減少了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消極影響
雖然交質現象有效的減少了戰爭所帶來的傷亡,但是不可否認,這是對於大國而言的。對於那些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國來說,交質就意味着將自己國家的命運交付在了他人的手中。這對於小國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春秋時期還好一點,有着霸主的庇護,但是在戰國時期可就慘了。比如戰國時期著名的燕太子丹。燕太子丹入秦爲質,好歹也是一個國家的太子,但是嬴政依仗着秦國的強大,對其毫不在意,多番羞辱,這才使得燕太子丹萌生了報仇的想法,纔有了後面的荊軻刺秦王。
可見,小國哪怕是交質了,也得不到什麼保障,反而要成天生活在恐懼當中。
結束語
春秋時期,交質是爲了搭建諸侯之間信任的橋樑。到了戰國時期,交質則是爲了保全自己的國家。但是無論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交質現象總是發生在小國身上,而小國往往也是最先滅亡的。可見,只有自身強大才是硬道理,一味地依靠別人最終還是會陷入危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