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陳餘這個對手並不強,也是韓信最終能取勝的原因之一,如果李左車是主帥, 那麼韓信將無法取勝,這就是對比,所以韓信能取勝,其實還是有一點點運氣成分在內的,當然運氣比例很小。除此之外,陳餘也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比如輕敵,面對韓信在河邊佈陣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爲何如此?再比如情報工作極差,連韓信的2000伏兵都沒有發現。
前言
中國歷史上能用背水一戰這種計謀取勝的,只有秦漢時期的韓信能夠做到取勝,在後世的朝代中,敢用背水一戰迎敵的將領都不多見,更別說用背水一戰取勝了。
背水一戰,簡單地說就是背靠水源,正面迎敵,使用這種計謀是沒有退路的,雖然目的是激發自己一方將士必死的奮戰之心,只有擊敗敵人,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擊不敗敵人,那麼自己一方不是被被敵人擊敗,就是被敵人趕到河中淹死,換句話說,背水一戰是一個險計,取勝的難度大。
所以說,背水一戰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會傷了自己,那麼韓信爲何能用背水一戰這種計謀取勝,這是巧合,還是韓信的運氣實在太好?
一、雙方軍隊數量
韓信攻趙之戰,其實是把自己的軍隊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河邊列陣的1萬漢軍。
第二部分是埋伏在井陘山上的2000名漢軍輕騎兵。
第三部分是韓信率領的主力漢軍,人數約有2萬,駐紮在離井陘口30裏的營地。
人數唯一不確定的就是韓信的主力數量是多少,史書沒有記載具體的數字,只說了數萬,除去河邊佈陣的1萬人和埋伏在山上的2000輕騎外,韓信的主力應該至少有2萬人,當然這是估計,韓信的人數只會比這多,不會比這少,就算2萬人吧。
趙軍的人數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說法是號稱20萬人,按照當時戰爭的習慣和司馬遷的筆法來說,號稱的人數往往是虛構的,比如司馬遷寫劉邦與項羽的軍隊時,就分別寫出了實數和對外號稱數量,當時劉邦只有10萬,就號稱20萬,這裏趙軍號稱20萬,那麼實數只有10萬人,同時以趙國的實力來看,也只有10萬兵力的實力。
也就是說背水一戰(也叫井陘之戰)大概率是韓信以3萬人對戰趙國陳餘的10萬人,1:3的比例,韓信兵力處於絕對的劣勢。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二、計謀
韓信以劣勢兵力反而分兵三路,絕對是一招險棋,如果趙國同樣兵分兩路,強力進攻韓信的兩路公開軍隊,隔開韓信的主力與河邊列陣的1萬軍隊匯合,韓信這場仗都難以取勝,可是陳餘並沒有,而是在井陘口等待韓信主力交戰。
1、誘敵深入之計
韓信只有把自己當成誘餌,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趙軍,不僅僅是吸引趙軍搶奪漢軍財物,要知道趙軍中如果誰能攻破漢軍,殺了韓信或者張耳,那就是天大的功勞,可以一戰封侯,所以漢軍纔會傾巢出動,財物再重要,對趙軍來說,也沒有韓信和張耳的首級重要,這也是韓信能夠引誘陳餘上當的主要原因。
《史記淮陰侯列傳》: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當韓信的主力與河邊的漢軍匯合後,背後是河水,前面是敵人,對於士兵來說,唯一的希望就是頂住趙軍的進攻,然後寄希望于山上埋伏的2000輕騎兵,韓信與張耳爲所有士兵作出表率,主帥都在這裏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們能不拼命嗎?不拼命就是死,不被敵人砍死,也被河水淹死,這一招比用督戰隊強多了,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士兵潛能,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就看你如何激發了,韓信顯然做到了,即使不能打敗敵軍,只要守住了河邊的陣地也是勝利。
當趙軍全部被河邊的漢軍和韓信、張耳吸引時,2000輕騎迅速尋找機會衝入空虛的趙軍營地,韓信這招同樣是險招,如果趙軍營地有部分駐軍的話,2000輕騎就沒這麼容易拿下趙軍營地,可惜陳餘失算了,營地居然空虛,迅速被2000輕騎拿下。
4、兩面夾擊之計
三、情報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知道韓信的情報工作做得好,但歷史絕對沒有這麼簡單,原本李左車給陳餘建議派出一支軍隊攻擊韓信的後方及運輸隊,陳餘拒絕了,然後這個情報被韓信知道了,請問韓信是怎麼知道敵方這種祕密情報的?李左車是趙國高級將領,陳餘是趙國主帥,這種趙國最高機密的情報,韓信都知道,原因是什麼?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陳餘軍中有奸細向韓信報告了情報,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爲張耳,因爲張耳當過相當長時間的趙國丞相,曾經多年與陳餘共事,對趙國的瞭解都不比陳餘少多少,張耳在趙國多年,肯定有親信或者對趙國某些將領很熟悉,通過派人做情報工作,或金錢收買,或私下情感聯絡,收買了趙國高級將領才能得到這個情報。
四、對手
在冷兵器時代,想要了解一個人,尤其是戰場上的對手,只能根據這個人的以往戰績來判斷,韓信想要打敗陳餘,肯定也是多方面打聽陳餘,韓信手中有一張王牌,就是張耳,張耳與陳餘是莫逆之交,兩個人原本是關係非常好的,因爲鉅鹿之戰鬧翻了,張耳怪陳餘沒有來救自己,陳餘當時兵微勢單,也不敢救 ,否則就是自己戰死,所以兩人鬧翻了。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爲刎頸交。
所有來自陳餘的情報,基本上都是張耳提供給韓信的,對於對手陳餘的情況,韓信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包括陳餘的性格、能力、行事風格,張耳全部告訴了韓信,韓信原本就注重分析對手,現在又有張耳提供了這麼詳細的情況,所以韓信對陳餘很有把握,但是反過來,陳餘則是完全不瞭解韓信,韓信到這個時候也只是剛剛攻破了魏國,陳餘知道的就這麼多。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韓信做到了,可陳餘完全不瞭解韓信,落入了韓信一系列的計謀當中,可以這麼說,井陘之戰的一系列計謀就是韓信量身爲陳餘定做的,正是因爲對陳餘的足夠了解,所以韓信敢用險招,敢用背水一戰,敢以劣勢兵力分兵迎戰,敢以自身作誘餌,並最終取得勝利。
總結
表面上看韓信的背水一戰贏得很輕鬆,毫無懸念,實際在整個執行地過程中,韓信也是危機重重,稍有不慎,也會全盤皆輸的,但韓信不愧是兵仙,對戰爭的控制能力和安排能力極強,把握了戰爭的節奏,最終以數萬劣勢兵力戰勝了三倍以上的趙軍。
韓信取勝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計謀連貫得當,二是情報工作做得好,三是對手能力較弱,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韓信取勝的原因更有私下不斷地計算、揣摩、兵棋推演、全方面思考,才讓世人看到了兵仙的用兵如神。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