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社会趣闻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水浒传》向人们展示了招安致使梁山事业灰飞烟灭的残酷事实,说明了投降没有好下场的道理。宋江招安,让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死的死,伤的伤,散的散,悲剧收场,令人窒息,正是《水浒传》警世思想的充分体现。
《水浒传》描述了众好汉从“逼上梁山”到受招安的曲折过程,主导人物是宋江。几经波折,宋江招安的梦想最终貌似得以实现,但等到封官加爵时,梁山好汉却付出了一百零八将战亡病死三分之二的代价。梁山招安谁说不是一场悲剧呢?
01宋江招安的历史选择
梁山泊聚义结局难逃三种宿命:一是取得胜利,改朝换代;二是被镇压,惨败收场:三是妥协,争斗的过程就是与朝廷讨价还价的过程,最后接受招安。三选一,看官有认为还有第四种结局的请留言赐教。
聚义者没有谁不想取胜,也没谁愿意被剿灭,在博弈中受招安不好不坏,中庸之为。
那宋江为什么选择了招安,而不选征战呢,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下面分析一下宋江只能选择招安的历史必然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古代农民起义,成功的寥寥无几,刘邦和朱元璋算凤头麟角,一是手下人才济济,二是当时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可以一呼百应,两者缺一不可。
再看失败的众多例子,洪秀全、李自成、陈胜吴广,以及宋江崇拜的黄巢等,要么内部条件不具备,要么外部没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客观基础。
反观宋江集团,内部条件远远不够:满打满算一百零八将,而且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偷个马的,宰个鸡的,都位好汉之列,附近打家劫舍还勉强能够应付,大兵团作战根本没见过,兵员缺乏估计连拍个电影的群众演员都凑不齐…………
第一谋臣军师无用,哦,笔误,吴用,就是个教过两个小孩的私塾先生,劫取生辰纲哪是智取,纯粹是“愚取”!纵观《水浒传》全过程,吴用弄个小阴谋诡计还行,哪有萧何、刘伯温那样的宏图大略?!
最厉害的所谓“文武双全”的卢俊义,连个藏头诗都不能分辨。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宋江集团自身力量想有大的发展,只是空想,比登天都难。自身实力不过硬,最要命的,还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哪怕暂时的支持)!宋江集团平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干的是打家劫舍的勾当,哪有群众基础只这一点,梁山泊就被一票否决,成不了大事!
再看宋江集团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外部因素,远没到社会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民不聊生、反抗暴动一触即发的程度。
别看《水浒传》把宋朝写得那么不堪,事实上,梁山聚义所处的宋朝,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矛盾缓和得多,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屈指可数。
两宋灭亡的教训不在内忧,而在外患上。
如此大的社会背景,加之宋江集团百十来人的鸡鸣狗盗,走所谓“上上签”之路,纯属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宋江走招安之路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
招安是梁山的唯一出路
!这也是宋江异于常人之处。
02宋江招安悲剧的必然性
受招安就需要交“投名状”。宋江的“投名状”是打方腊,被朝廷利用去啃硬骨头,也被消灭了有生力量。
宋江剿灭方腊归来,那份清单不堪卒读,战死的有秦明、石进等59人,病故的有林冲、杨志等10人。最终只有27人班师回朝。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前线战事正酣伤员急需救治时,“为上皇乍感小疾,索取神医安道全回京,驾前委用”。奸臣的一个调令,釜底抽薪,让梁山好汉伤亡情况雪上加霜,徐宁、李立、汤隆、蔡福、杨雄等或伤或病不治而亡。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