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飛翔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而吳太伯這種’三以天下讓’不慕權力避位讓國的高風亮節正是司馬遷受公羊學派思想影響在評判歷史人物時所推崇的道德標準,無怪乎司馬遷在《吳太伯世家》的結尾時有如此評語: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餘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爲《史記》的編撰者司馬遷不同於之前的史學家以編年體的方式記錄歷史,他首創以寫人物爲中心來編撰記載歷史,他開創的這種記載歷史的新體例被稱爲紀傳體,之後其他的歷史王朝在記錄歷史的時候也有樣學樣全部以司馬遷的《史記》爲範本來記錄史實。
在《史記》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司馬遷在記錄歷史時不是雜亂無序、毫無章法,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記錄,比如司馬遷寫帝王本紀時是以王朝更替來作爲記錄主線,寫除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時,司馬遷以列傳的方式來記錄,除了以上兩者之外對於因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的諸侯封國史蹟,司馬遷以世家的方式來記錄。在《史記》中關於世家的記錄,司馬遷一共寫了30篇,在這30篇世家中既有我們熟悉的《陳涉世家》、《孔子世家》,也有我們比較陌生的《五宗世家》、《三王世家》,既如此也許會有人好奇司馬遷寫的30篇世家中哪一篇排第一呢?
查詢《史記》後可以發現關於世家司馬遷在第一篇赫然寫的是《吳太伯世家》,之後再往下翻閱第二、三篇分別是《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相信此時許多人會更加的疑惑叢生,齊太公姜子牙那不是在商周末年協助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建立周朝的首席智囊加軍事統帥所建立的諸侯國及其後裔的世家麼?魯周公旦那不是在周朝初年周王室未穩情況下,主動站出來輔佐周成王,爲周朝制定各方面根本性典章制度,被孔子以及後世先賢所尊及其後裔的世家麼?憑藉這二人的知名度和他們的貢獻,他們在世家中都不能排第一,吳太伯卻能排第一,他有什麼特殊之處麼?司馬遷又有着自己的什麼考量呢?
《吳太伯世家》之所以能排第一首先是和他的身份以及他所做的事情有關。
吳太伯姓姬名太伯,他是周太王公亶父的長子,姬昌父親季歷的大哥,按照西岐當時傳長不傳幼(周王朝建立後推行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前身)的禮法,在周太王公亶父去世後理應由太伯繼承王位,但是太伯覺察到了父親有想要傳位於季歷的想法,爲了成全父親的心願,也爲了避免兄弟之間關於王位的爭端,太伯決定讓王位於自己的三弟季歷,在說服自己的二弟仲雍後,太伯帶着自己的二弟仲雍遠離西岐,逃到荊蠻句吳,建立新的國家吳國。
後來公亶父去世後,太伯回去奔喪,季歷與衆臣請求太伯即位,太伯拒絕;之後季歷被商王文丁暗害後,太伯再一次回去奔喪,羣臣與侄姬昌再次請求太伯即位,太伯依舊選擇拒絕;在吳國太伯身體力行的爲百姓做表率,引導人民興水利養桑蠶種稻穀,使原本蠻荒的江南迎來質的飛躍,太伯死後,傳位給自己的弟弟仲雍。吳國在春秋時期曾稱霸一時,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就是其弟弟的後裔。孔子對太伯的評價則是:“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從太伯的一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太伯一生有兩件事可被稱道,其一三讓天下,其二到荊蠻後推動當地的發展,使當地的百姓生活得到提升,爲之後吳國的強大奠定基礎。
前文我們也提到司馬遷將吳太伯列爲世家第一首先考慮了他的身份和事蹟,可以說沒有他的辭讓就沒有後來的周王朝,也就沒有了齊太公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名流千古,因此將《吳太伯世家》排在齊太公和魯周公之上無可厚非。
若僅僅是因爲以上的原因,那我們則小看了司馬遷,司馬遷既如此寫,自有他的理由,因此我們要回到司馬遷所在的那個年代,站在司馬遷的角度來進一步深層分析。
司馬遷一生主要活躍在漢武帝時代,而漢武帝時代正是天下鉅變的時代,從劉邦建立漢朝起到竇太后去世的漢武帝初期,整個漢朝主要推行的治國策略是無爲而治的黃老思想,漢武帝親政後他一改之前的治國方略,在聽從董仲舒的建議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學說作爲封建的正統思想。
受董仲舒公羊學派(儒家思想中的一個學派)思想的深刻影響,司馬遷在書寫《史記》的時候不自主的就將公羊學派的思想展露在《史記》中。何爲公羊學派的思想?張大可在《司馬遷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一書中有過總結,他說:其一,公羊家頌揚湯武革命,主張以有道伐無道,成爲《史記》反暴政的思想基礎;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張"大一統"的思想,成爲《史記》貫串全書的主要觀念;其三,公羊家崇讓、尚恥之義是《史記》褒貶歷史人物的道德標準。
結合吳太伯人物本身再加上司馬遷受自身所在時代的影響,司馬遷將吳太伯列爲世家第一來展現自己在《史記》中所闡述的內在思想也就一目瞭然了。
參考資料:《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史記·太史公自序》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