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降,何为善?何为恶?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们对善恶的讨论一直在持续。


儒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对善恶做了很多定义和辩论。像《论语》中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走过原始社会,人类建立了国家,开始有了礼乐、法律等基础制度。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是惩恶扬善,圣人告诉我们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遵法守纪,要相信善恶报应、因果循环。

古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统治,开始大兴教化,试图让天下百姓都成为“顺民”。可没有一个王朝能传承百世、千世,以严刑峻法为治国之本的秦国也二世而亡。


那么,善恶来源于哪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孟子人性本善说,还是天生恶人的荀子人性本善说呢?也许这个千年前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无法肯定的回答,但后天环境对个人善恶的影响我们都是认同的。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一位诗人不相信善恶报应,并且写诗揭示了社会善恶不分的事实,他就是陶渊明。

饮酒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

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首联:作者说据称善恶有报应,可伯夷、叔齐因义气和爱国而饿死。

颔联:作者说善恶如果没报应,当初为什么说大话呢?指上一句中伯夷、叔齐作为善人,最后却悲惨而死。

颈联:荣公九十以绳索为衣带(能安贫乐道),但挨饿受冻比年轻的时候更厉害。

尾联:不靠固守穷困的节操,百世的名声怎么能流传下去呢?

世人都知陶渊明是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他在安贫乐道的心态下,对社会风气深感心痛。魏晋时期,战乱多发,百姓流离失所,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掌握了权利的恶人地主却生活的逍遥自在。陶渊明不仅对古人说的善恶终有报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在社会风气败坏的情况下否定了善恶报应的说法。

作者在最后表示要固守清贫之志,在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也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