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思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159廠數控銑工,先後承擔了多個被譽爲“國之重器”產品的研製生產工作,在重要核心部件的技術攻關、製造仿真、智能化測量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兩年後,技術上更加成熟精進的郭思東在中國技能大賽五軸加工中心職工組再次勇奪第一,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成爲中國航天科工的高技術接班人。

航天工匠精神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和寶貴財富。一直以來,航天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問題都得到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也逐步發展成爲一支思想好、作風硬、技術精、善打硬仗、勇於攀登的高素質產業大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名航天“90後”導彈工匠,傾聽他的成長成才故事。

郭思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159廠數控銑工,先後承擔了多個被譽爲“國之重器”產品的研製生產工作,在重要核心部件的技術攻關、製造仿真、智能化測量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作爲“90後”的他,已經榮獲了“全國技術能手”等多個稱號。

2012年11月,郭思東從學校畢業後來到159廠工作。初入職場,他兩眼一抹黑,不同於學校,他要加工的產品雜、精度高、難度大。“別人給我拿過一張圖紙,我不知道先幹啥,沒有任何思路。”

面臨這種問題,郭思東變身爲車間老師傅們的“小跟班”,觀察師傅們的工作方式與技巧,並不斷進行模仿。參加工作不到半年時間,郭思東就把整個車間的機器使用了一遍。

機器會用了,可製造工藝加工能力還不足。爲此,郭思東有時間就拿着那些精密零件進行觀察,在腦海中模擬它們的工藝流程,如果遇到想不通的地方,就第一時間向老師傅們請教。在普通數銑上摸爬滾打了一年,郭思東實現了快速成長。

工作的第二年,郭思東到了五軸龍門銑的崗位上獨挑大樑,負責大型零件、大型產品加工。從普通銑到五軸龍門銑,從五軸龍門銑再到如今數控立臥轉換加工中心等重要崗位,車間裏的每一臺設備上都凝聚着他辛勤付出的汗水。

近些年,面對當前智能化生產的挑戰,郭思東提早做好了準備。他自費購買了大量的書籍,一有時間就自學前沿知識,請教工藝人員。“智能化生產能降本增效,替換人工是未來的趨勢。在這種挑戰下,我們不能故步自封,必須緊跟時代。”

作爲一名追求極致的“90後”航天工匠,對於精湛技藝的渴望促使郭思東5年間參加了大小賽事20餘次,獲得了諸多成績與榮譽。2016年,在第四屆北京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數控加工中心實操環節中,郭思東一舉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同年12月,郭思東不畏強手,在首屆京津冀數控技能大賽四軸數控加工中心的賽場上一舉奪魁。兩年後,技術上更加成熟精進的郭思東在中國技能大賽五軸加工中心職工組再次勇奪第一,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成爲中國航天科工的高技術接班人。

如今,159廠車間裏的青年員工都稱郭思東爲“師傅”,他們每天扎堆向郭思東請教問題。隨着請教問題的人越來越多,郭思東索性將自己這些年在生產一線學到的知識全部總結出來,按不同的板塊和類型,圖文並茂地寫下來,裝訂成冊分享給大家,並且在業餘時間給大家培訓講解。

“他講課認真細緻,把自己懂的所有本領都教給我們,讓我們在實際生產中少走了很多彎路。”無論對他的“知識寶典”,還是對他的講課,青年員工們都讚不絕口。

都說“90後”是浮躁的一代,可郭思東並不這麼認爲:“我覺得這個問題得分開看待,同事們都很追求把產品幹到近乎完美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也在被我們不斷傳承下去。”

8年裏,郭思東獲得了多少榮譽,攻克了多少難題,這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不過,同事們在這8年裏總是能感受到他小小身軀中迸發出來的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對工作的一絲不苟,和對航天事業的摯愛深情。

面對未來,郭思東告訴記者,他要以一種“追求極致”的態度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且緊跟新興技術的步伐,做一個數控加工行業的技術達人。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劉巖 實習記者 張曉寧 通訊員 趙國偉

視頻/張曉寧

編輯/劉巖

審覈/陳立

監製/索阿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