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思东,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数控铣工,先后承担了多个被誉为“国之重器”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在重要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制造仿真、智能化测量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两年后,技术上更加成熟精进的郭思东在中国技能大赛五轴加工中心职工组再次勇夺第一,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成为中国航天科工的高技术接班人。

航天工匠精神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宝贵财富。一直以来,航天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问题都得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善打硬仗、勇于攀登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名航天“90后”导弹工匠,倾听他的成长成才故事。

郭思东,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数控铣工,先后承担了多个被誉为“国之重器”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在重要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制造仿真、智能化测量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作为“90后”的他,已经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等多个称号。

2012年11月,郭思东从学校毕业后来到159厂工作。初入职场,他两眼一抹黑,不同于学校,他要加工的产品杂、精度高、难度大。“别人给我拿过一张图纸,我不知道先干啥,没有任何思路。”

面临这种问题,郭思东变身为车间老师傅们的“小跟班”,观察师傅们的工作方式与技巧,并不断进行模仿。参加工作不到半年时间,郭思东就把整个车间的机器使用了一遍。

机器会用了,可制造工艺加工能力还不足。为此,郭思东有时间就拿着那些精密零件进行观察,在脑海中模拟它们的工艺流程,如果遇到想不通的地方,就第一时间向老师傅们请教。在普通数铣上摸爬滚打了一年,郭思东实现了快速成长。

工作的第二年,郭思东到了五轴龙门铣的岗位上独挑大梁,负责大型零件、大型产品加工。从普通铣到五轴龙门铣,从五轴龙门铣再到如今数控立卧转换加工中心等重要岗位,车间里的每一台设备上都凝聚着他辛勤付出的汗水。

近些年,面对当前智能化生产的挑战,郭思东提早做好了准备。他自费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一有时间就自学前沿知识,请教工艺人员。“智能化生产能降本增效,替换人工是未来的趋势。在这种挑战下,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

作为一名追求极致的“90后”航天工匠,对于精湛技艺的渴望促使郭思东5年间参加了大小赛事20余次,获得了诸多成绩与荣誉。2016年,在第四届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加工中心实操环节中,郭思东一举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同年12月,郭思东不畏强手,在首届京津冀数控技能大赛四轴数控加工中心的赛场上一举夺魁。两年后,技术上更加成熟精进的郭思东在中国技能大赛五轴加工中心职工组再次勇夺第一,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成为中国航天科工的高技术接班人。

如今,159厂车间里的青年员工都称郭思东为“师傅”,他们每天扎堆向郭思东请教问题。随着请教问题的人越来越多,郭思东索性将自己这些年在生产一线学到的知识全部总结出来,按不同的板块和类型,图文并茂地写下来,装订成册分享给大家,并且在业余时间给大家培训讲解。

“他讲课认真细致,把自己懂的所有本领都教给我们,让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无论对他的“知识宝典”,还是对他的讲课,青年员工们都赞不绝口。

都说“90后”是浮躁的一代,可郭思东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得分开看待,同事们都很追求把产品干到近乎完美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也在被我们不断传承下去。”

8年里,郭思东获得了多少荣誉,攻克了多少难题,这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过,同事们在这8年里总是能感受到他小小身躯中迸发出来的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对航天事业的挚爱深情。

面对未来,郭思东告诉记者,他要以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紧跟新兴技术的步伐,做一个数控加工行业的技术达人。

文/中国航天报记者 刘岩 实习记者 张晓宁 通讯员 赵国伟

视频/张晓宁

编辑/刘岩

审核/陈立

监制/索阿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