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搞创新,对质量和可靠性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型号项目负责人朱力说:“创新应该有自己的一份热情、一份情怀,这是团队的共识。”说到创新,41所所长王永平有着深切体会。

从被动创新到主动创新,从全员创新到协同创新,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六院龙头研究所,41所主动作为、抢滩登陆,“创新”在各个方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

蜕变中的新出路

搞创新,首先要解放人的思想。“如果还用旧思维去思考问题,不仅推不动工作,更不会有创造性的效果。”说到创新,41所所长王永平有着深切体会。

如何让创新入脑入心?这是该所创新发展面临的第一步。今年以来,“创新”这一关键词在41所上下被反复强调,全体干部职工感受到了所党委推动创新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自年初开始,该所各部门全面梳理工作职责,明晰要求、分解措施、挂钩考核,逐步形成有机体系。

另外,41所开启全面项目制管理试点运行,有效放权与风险管控并行,形成项目管理的体系化建设。项目负责人撰写策划,统筹考虑计划安排、任务内容、资源协同,经所里批准后,便全权负责,包括经费、进度、管理、人员等。

预研处作为创新“特战队”,在集中学习研讨中,不仅探讨前沿技术信息、党建理论和法律法规,还针对预研管理中的“痛点”下功夫。大家认为,集中学习切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形势,了解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进展,以便更加精准地找到发力点。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41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在点点滴滴中,发生着从量到质的变化。

探索中的新收获

对标是方向,更是动力。“全面要看齐、局部有突破”,41所对六院的技术牵引作用愈发明显。

通则不痛,该所从设计、关键技术验证、产品评价3个维度重新定位,尝试“研究室+实验室”模式,提出基于系统工程的体系化创新。

智能化设计是41所今年10项重点任务之一,“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小,就要转变生产和工作方式,重点加强信息化条件建设,特别是工程信息化。”王永平说。

现在,随着工程信息化条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以实现参数化建模,把模型标准化,再用形状和参数驱动,用计算机优化设计迭代计算,计算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室副主任赵凤波是数字化创新的受益者。在型号方案制定之初,他利用数字化装配技术进行数字化模拟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后期产品试验和检验,省下不少成本。“每个项目都要围绕效率和效能的管理创新同步展开。”他说。

目前,41所已有10个成本工程子课题实行“管控+源头解决”模式,从各环节入手,降低成本百余万元。

当创新机制遇上社会化机遇,41所打造了“国有企业+社会化企业”协同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内蒙古兴安盟太阳能智能供暖系统项目就是很好的印证。

“通过技术转化,我们为当地农牧民解决了供暖问题,节约了成本,绿色无污染的优势也凸显出来。”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成员孟志鹏说。

“十三五”以来,41所争取研发经费数亿元,拓展了7个新领域,成立了1个博士创客空间、4个联合实验室和2个院士工作站。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引领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力。

传承中的新高度

如今,创新已转化为内在的习惯素养。“要满足用户要求、争取到项目,就要不断创新和超越。”副主任设计师郝源成从中尝到甜头,创新让他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了。

“创新无处不在,通过传帮带可以培养新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岗长白小刚说。导师带徒、创新工作室、博士创客空间……一系列特色活动营造了创新氛围、厚植了创新土壤。

今年,41所优化岗位设置,开展岗位动态调整,将部门工资总额与人员效率挂钩,有效激励全员工作热情。“结合新形势重塑岗位,是创新思路与现实需求相碰撞的创造性举动。”人力资源处处长杨健平说。针对重点任务、产业化项目,该所多途径引进成熟技术人才,加大外聘专家及柔性引才实施力度。

搞创新,对质量和可靠性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型号项目负责人朱力说:“创新应该有自己的一份热情、一份情怀,这是团队的共识。”

文/萌轩

图/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1所

编辑/李淑姮 张晓帆

监制/许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