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來源產地

玄蔘科泡桐屬植物泡桐.及毛泡桐.,以果、花入藥。根秋季採挖,果夏季採收。【原形態】

泡桐

喬木,高達30m。

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

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几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

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爲狹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脣較狹,2裂,反捲,下脣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

雄蕊4,二強,隱藏於花冠筒內;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木質,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毛泡桐

其形態主要特徵爲:葉全緣或3-5淺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花期4-5月,果期8-9月。

性味功效

《中藥大辭典》

果:

祛痰,止咳,平喘。

花:

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腮腺炎,癤腫。

《中華本草》

果:味苦;性微寒

化痰;止咳;平喘。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咯痰

花:味苦;性寒

清肺利咽;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火;急性結膜火;腮腺火;癤腫;瘡癬【用法用量】

果,內服:煎湯,15-30g。

花,內服:煎湯,10-25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激;或製成膏劑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