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究竟是怎樣的氣魄才能寫出這樣的孤獨?

在中國,詩詞一直被當作是情感的載體與身心的歸宿,在這裏詩人可以暫且忘卻那些塵世間的紛紛擾擾,將所有的煩惱憂愁統統拋諸腦後,以求得片刻的安寧與自由。也正是如此,詩詞歌賦一直以來被廣大的文人作家們所鍾愛,其涉及的內容與主旨更是極其廣泛,“友誼”、“愛情”、“政治抱負”、“鍾情山水”等都是飽受歡迎的詩歌題旨。

而“孤獨”的抒發正是這衆多題材的其中之一: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無數的文人才子們每每身處孤寂冷清之境,倍感惆悵之時,便揮詞填作,將自己的情懷與心緒寄託在一篇篇詩詞佳作中,這些豪邁不凡的壯闊言語更是引起了後世讀者無限的遐想與不盡的追憶。

開孤獨之新高

在這許許多多的傑出作品中,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又獨創新高,開闢了孤獨之境的別樣天地,給予了後世學者無盡的感慨與沉思。其詩歌原文如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通過描繪登樓遠眺之景,弔古傷今,揭示了天地的浩瀚,時空的無限,轉而將自己獨身一人無所依靠的渺小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將自己的抑鬱傷感、孤立無援完全暴露在偌大的宇宙星河裏,那種無奈、那般孤苦,那份壓抑在心中無處釋放的悲憤,在頃刻間噴湧而出,叫人不得不爲之動容。

創無垠之遼闊

我們再細讀其詩:前兩句縱覽古今,在前看不見招攬賢才的明君,於後也找不到求賢若渴的聖上,而在這漫長的時間維度下,不變的卻是一如既往的政治與新舊更迭的悲苦知識分子,這是一種怎樣淒涼的延續?第三句登樓眺望,聯想到的是天地蒼茫,悠悠無限,在這遼闊無邊的空間裏,本該承載無盡的豪情壯志,到了如今,有的卻只是自己一人獨自傷懷,熱淚紛紛,這又是一種怎樣不可言說的孤獨?

寥寥數語,短短兩句對登幽州臺之感慨的總結,憑藉着其奔放的語言、雄渾的意境、剛健的文風描繪了一幅宇宙浩瀚、連古貫今的藝術圖景。前兩句用粗狂潦草的簡單勾勒之筆將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於筆墨間融匯婉轉,襯顯出時空的深邃,人世的無常;轉而提筆迴環,將抒情主人公的慷慨激昂鑲嵌於畫面中央,以空間之遼闊雜時間之冗長,使得詩歌頓時光彩奪目,韻味非凡。更是讓這本頹唐淒冷的孤獨變得崇高而壯闊——這天地,唯我一人足矣,這宇宙,又有何人能與自己並立?如此想來,這孤獨也算是別有一番境界了。

嘆百感之交集

縱觀整個詩詞史,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的風範與胸襟着實是不多見的,也的確叫人不自覺地爲之震撼與驚歎,但若是將其與陳子昂的生平經歷聯繫起來,或許我們也能領會他那不同尋常的氣魄與情懷。

我們都知道,陳子昂是一位擁有極高才能與政治遠見的文人,在他的人生裏,是絕不甘於平庸與無所作爲的。在當時武則天一統天下的時代裏,他不畏權勢,直言上誡,以抒己見,然而最終未能被武后所採納,自己也落得個誅連下獄的結局。面對着自己一身才能無處施展,一腔熱血無法實現的連連打擊,他苦悶至極,終是情難自已,登上幽州臺留下了這篇千古絕作。

所以啊,孤獨本是人生常態,它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有的時候,獨自一人未必是件壞事,一個人學着獨自承擔、獨自接受、去獨當一面,或許我們也能追尋到陳子昂那般的見識與領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