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真之外的族群,渤海人最早认同金政权。金朝的汉人、契丹人、奚人都屡有反叛行径,唯独渤海人例外,说明金朝对渤海上层的笼络政策是成功的,渤海人对金政权具有高度认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体,民族认同是族群意识和行为,指人们对自己族群的血缘、文化、历史记忆和乡土怀有的强烈感情及相应的行为实践。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即王朝意识与相应的政治行为,指人们(社会群体、族群)对王朝政权正统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族群意识先于国家意识而产生,民族认同可以提升为国家认同,也可以解构国家认同。辽宋金元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分裂到建构更加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期。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朝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突出表现了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相互激荡的时代特点。

渤海人对辽金两朝认同的差异。契丹“以武立国”,相继征服了北方各部族。926年,灭亡“世仇未雪”的“海东盛国”渤海国,为逐鹿中原扫除了后顾之忧。辽朝将渤海人的主体部分从牡丹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迁到辽东,又陆续把一部分渤海人迁徙到契丹腹地,千余户渤海富人被迁到辽南京(今北京)。渤海人与汉人交错杂居。辽朝既征彪悍善战的渤海人从军,驱使他们为辽朝征战,守卫国土,又对他们处处设防。

渤海人在辽朝的政治地位,明显低于汉人和奚人。渤海人对辽朝的认同感也比较低。渤海人的反抗,贯穿辽朝始终。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渤海王室后裔大延琳举兵反叛,另一次是辽末渤海人高永昌领导的东京(今辽阳)暴动。这两次斗争,渤海人都建立了政权。在反抗辽朝的斗争中,渤海人的民族认同得到强化,对辽朝的认同一再被解构。

女真之外的族群,渤海人最早认同金政权。在举兵之初,女真人便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以族源相近来争取渤海人的政治认同。金朝释放俘获的渤海兵士,让他们回乡宣传女真对渤海人的怀柔招抚政策。此后,金朝完成辽东地区的统一,渤海复国梦想破灭后,渤海人转而支持“本同一家”的女真,共同参加到推翻辽朝、征战宋朝的战斗中。在渤海人看来,金朝是女真和渤海人共同的国家。

女真贵族扶持渤海大族,与他们通婚,并让他们加入金政权。“契丹时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兴,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为要职。”(《三朝北盟会编》卷98)金朝统治者希望通过渤海大族和官员的国家认同引领渤海民众的认同。金朝皇帝的母亲和嫔妃多有出自渤海大族者,她们的家族在金朝享有荣宠,对渤海人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影响。金朝的汉人、契丹人、奚人都屡有反叛行径,唯独渤海人例外,说明金朝对渤海上层的笼络政策是成功的,渤海人对金政权具有高度认同。渤海人自身的民族认同逐渐淡化,或者融入女真,或者被汉族同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