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李自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他親自率領大軍趕往山海關鎮壓吳三桂的叛亂,而此時山海關外的清軍主力,也已經日夜兼程地向山海關撲來,小小的山海關一時之間,彙集了當時最爲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之間的一場大杖已經在所難免,八旗一出現,李自成的農民軍就垮了。李自成知道山海關易守難攻,想誘吳三桂軍出關城野戰。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城以後,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存在了277年的大明王朝,從此滅亡。但是進城後的李自成,卻放任他的部下,大肆掠奪和敲詐京城官民。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還霸佔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使得本來已經歸順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立刻反叛。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李自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他親自率領大軍趕往山海關鎮壓吳三桂的叛亂,而此時山海關外的清軍主力,也已經日夜兼程地向山海關撲來,小小的山海關一時之間,彙集了當時最爲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之間的一場大杖已經在所難免,八旗一出現,李自成的農民軍就垮了?接下來爲大家介紹真實的山海關之戰。

山海關以關城爲中心,四面有四座輔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加上長城、關隘、敵樓、臺堡等等。


多爾袞來到歡喜嶺後,讓英郡王阿濟格率領一萬鐵騎爲左翼,入西水關;讓豫郡王多鐸率領萬鐵騎爲右翼,入東水關;自將3萬鐵騎爲主力,從正面進攻,其餘的爲預備隊。多爾袞的軍隊來到歡喜嶺後,並沒有投入戰鬥,而是靜觀其變。


李自成除南翼城面向大海無法佈陣外,在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分別攻城;李自成爲了防止吳三桂退往遼東,讓唐通率領人馬鎮守關城西北30多里的一片石。從李自成的部署來看,是想把吳三桂圍而殲之。

李自成率軍先攻打西羅城,後來又集中兵力攻打北翼城。吳三桂想突圍,屢次遭堵,未能成功。這個時候北翼城、西羅城危急。吳三桂便向清軍求救,《明季北略》記載:“三桂遣使者相望於道,凡往返八次,而全軍始至”。


然而多爾袞不相信吳三桂,吳三桂只好帶領5名縉紳和200名親兵,在炮火的掩護下,突圍出城,到威遠臺,去見多爾袞。經過兩個人的交談,《甲申傳信錄》記載:“吳三桂與多爾袞共歃血,三桂即髡其首,以從。”多爾袞與吳三桂在歡喜嶺威遠臺,歃血盟誓,吳三桂剃髮稱臣,雙方決定合攻李自成軍。

李自成知道山海關易守難攻,想誘吳三桂軍出關城野戰。令沿石河列陣,自北山橫亙至海,成“一”字形陣,包圍吳三桂軍。多爾袞不肯先同李自成軍輕戰,而是命吳三桂爲前鋒,目的觀察吳三桂投降的真假,在一個觀察李自成軍隊的強弱,第三看吳三桂和李自成的軍隊交戰,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吳三桂出動全部精銳與李自成交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經筋疲力盡。多爾袞讓阿濟格、多鐸率領正白旗、鑲白旗爲先鋒,突擊李自成的陣尾,李自成陷入清軍和吳三桂的首尾夾擊當中。八旗軍直衝李自成軍隊的主力,“白旗所至,風捲潮湧,皆披靡莫能當。”

多爾袞與吳三桂的聯軍,把李自成的軍隊壓向海邊,《沈館錄》記載:“一食之頃,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滿大野,騎賊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東海口,盡爲斬殺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幾矣。”當時,多爾袞晉升吳三桂爲平西王,讓吳三桂追擊李自成軍隊。李自成放棄北京,向西逃走了。

山海關大戰,既是李自成、多爾袞、吳三桂三方面軍事與政治實力的較量,也是李自成、多爾袞、吳三桂三人智慧與謀略的較量。山海關大戰是三方指揮來說,多爾袞和吳三桂對李自成,合者勝,分者敗,這也是歷史的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