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清入關後,屁股坐穩了,就開始對曾經帶他們入關的前明將領比如洪承疇等進行敲打,乾隆時期甚至搞了個《貳臣傳》。《貳臣傳》,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竟然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爲官的人物120餘人。

可以說是過河拆橋了,清朝爲什麼這樣做?大概就是警惕別人也依葫蘆畫瓢推翻大清。像洪承疇和錢謙益等人,那肯定是上《貳臣傳》的。還有康熙削藩時削除的尚可喜也在名單上,唯獨沒有吳三桂。我們都知道吳三桂的名聲特別壞,爲什麼他沒有上貳臣傳的名單呢?據說是因爲下面的原因。

乾隆看了看國史館擬定的名單,當看到吳三桂時,說貳臣傳是爲了鞭撻那些明朝降臣,但是這些貳臣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對清朝是立過大功的,投降清朝後能夠從一而終。而這吳三桂,先是背叛了對他恩重如山的明朝,而後又叛清朝,這種人,如果與那些對清朝赤膽忠心的明朝降臣放在一起,未免不妥。乾隆覺得把他放在《貳臣傳》裏都便宜了他。

那歷史上的吳三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難道他真的是爲萬人唾罵,千夫所指麼?關於吳三桂的歷史,肯定被清朝篡改過了,這是肯定的。在日本江戶幕府儒官林恕、林鳳因父子編寫的《華夷變態》中,找到了吳三桂造反檄文的原版。

在古代造反時,都是要有檄文的,也就是把自己出兵的原因佈告天下,以求師出有名。最著名的檄文就數武則天時,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了,那檄文是駱賓王寫的,文采好的讓武則天都憐惜駱賓王之才了。

我們還是看看吳三桂的檄文裏寫了什麼吧:“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衆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爲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

通常的說法是,吳三桂在崇禎危險時,在山海關消極救援,在李自成攻入京城後,就投降了李自成。當吳三桂去京城覲見李自成時,到了半路得知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佔領,就憤而返回山海關,並和一向跟自己是死敵的大清勾結起來,共同對付李自成。

上面的說法,可以說吳三桂的人品是壞透了,但是從吳三桂的檄文裏看,他完全是另外一種原因,當然檄文是自己寫的,不可能寫自己的壞話。檄文中,吳三桂和清兵勾搭,是所謂請兵滅賊,以復君仇。並且完全跟歷史上反過來了,“許虜藩封”,意思是自己成了大事,倒讓滿清當個藩王。

顧誠《南明史》裏說,清廷對吳三桂進行招降是比較早的,1642 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致書吳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樂、祖大壽等投降清軍後,享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同時,滿清又命祖大壽寫信給吳三桂勸降。但吳三桂都沒有投降,可以看出吳三桂還是不齒跟滿清合作的。

到1644年三月明亡之時,吳三桂等撤入關內的遼東官員卻很快決定接受大順政權的招降。所以吳三桂也投降了李自成,但是旋即又叛變。關於叛變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吳三桂聽說他的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拘捕追贓,一是誤信從京中私自逃出的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第三種爲人們津津樂道的說法是吳三桂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又名陳沅)爲大順軍將領所掠,於是"衝冠一怒爲紅顏"。真實情況已難考定。

在這裏顧誠說,“真實情況已難考定”,其實因爲滿清對史書動的手腳,確實很難考證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也許是這樣的:吳三桂沒有投降清軍,卻詐降李自成,在二者之間遊走而已,想自己當皇帝。但詐降李自成的計謀被識破,又不甘寂寞,只得跟清軍苟合了,並許下自己當皇帝后讓清軍爲藩王的願,難怪滿清大肆抹黑他。參考資料:《清史稿》《華夷變態》《南明史》

福建發現一本太監家譜,內容顛覆史書,清朝抹黑明朝後宮宮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