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中宣部文改辦下發了《關於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依託現有工作基礎,分類採集梳理文化遺產數據,對全國公共文化機構、高等科研機構和文化生產機構各類藏品數據,標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成果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服務及應用體系,面向全社會開放,將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爲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好基礎。依託全國有線電視網絡設施,構建從數據採集、存儲到數據標註、關聯再到數據解構和重構全鏈條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負責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的數據存儲、傳輸、安全保障,鏈接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以及公共文化機構、旅遊景區、城市購物中心、中小學幼兒園、家庭、社區等,建設“數據保真、創作嚴謹、互動有序、內容可控”的國家文化專網,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6日訊(記者 成琪)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15萬件/套可移動文物、137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數據的背後不僅僅蘊含着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有我們深厚的文化基因。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同時還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兵馬俑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打造數字競爭新優勢,重在收集、用好各類數據。在採集端更大力度推進數據共享的同時,加大算法和算力的支撐以及軟硬件配套能力,讓數據釋放更多動力。

  新基建,就是建立國家級的數字化基站、基地和平臺,爲5G時代的到來做好基礎建設。

  文化數據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在當前新技術快速發展時期,如何用好用活這些文化數據成爲我們的當務之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呼之欲出。

  日前,中宣部文改辦下發了《關於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依託現有工作基礎,分類採集梳理文化遺產數據,對全國公共文化機構、高等科研機構和文化生產機構各類藏品數據,標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成果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服務及應用體系,面向全社會開放,將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爲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好基礎。

  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也是打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暢通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融通文化和科技、貫通文化門類和業態,推動文化數字化成果走向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舉措。

  當然,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並非一蹴而就,是文化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通知》中對任務做了明確安排。

  1、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建設:

  將國家歷次文物普查相關數據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標準,結構化存儲於服務器,並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

  2、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建設:

  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建設以中宣部公佈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爲目標對象,分批次將各示範基地的陳列品、紀念碑(塔)、出版物、音視頻等進行高精度數據採集,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統一標準進行結構化存儲,並以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爲線索,對紅色文化數據進行專業化標註、關聯,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

  3、中華文化素材庫建設:

  以文化遺產數字化成果爲對象,集成運用各種新技術,將已標註和關聯的文化數據進行解構,萃取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分門別類標籤化,爲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素材。

  4、文化體驗園建設:

  以旅遊景區、遊樂園、城市廣場等爲目標,建設具有一定空間規模的文化體驗園,把地域文化、紅色文化從博物館和紀念館“活化”到文化體驗園,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

  5、文化體驗館建設:

  以城市購物中心、中小學幼兒園、公共文化機構、城市社區等爲目標,建設技術含量高、傳播力強的文化體驗館,使其成爲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傳承傳播、大衆學習鑑賞的重要場所,推動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商場。

  6、國家文化專網建設:

  依託全國有線電視網絡設施,構建從數據採集、存儲到數據標註、關聯再到數據解構和重構全鏈條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負責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的數據存儲、傳輸、安全保障,鏈接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以及公共文化機構、旅遊景區、城市購物中心、中小學幼兒園、家庭、社區等,建設“數據保真、創作嚴謹、互動有序、內容可控”的國家文化專網,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

  7、國家文化大數據雲平臺建設:

  運用5G、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按照“物理分散、邏輯集中”原則,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中樞系統和分平臺,匯聚文化大數據信息,爲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的終端用戶提供雲服務。

  8、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建設:

  鼓勵出版社、影視公司、演出公司、設計公司等文化生產機構充分發揮內容創作生產優勢,積極參與文化數據的標註及解構和重構,開發文化大數據,創作生產具有視覺衝擊力和聽覺親和力的適應於現代化網絡傳播的文化體驗產品,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由此可見,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一項全新工作,這個大體系當中要有成百上千條生產線,有成千上萬家企業,有上千萬生產者和上億消費者,最後打造出一個萬億級規模的新產業(行情300832,診股)。在這個體系中每一家企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可以找到定位、找到機會。

  這應該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如果這個工程建起來的話,將會把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當中,能夠推動文化建設走向一個新的階段,也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也無愧於大家耳熟能詳的5G、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等這些新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