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为您揭开中国古代历史秘闻、世界历史真相,甚至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档案揭秘,为您揭开最神秘的历史秘闻,还原历史真相。

在中国近代史阶段,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写的文字,不是文言文,而是白话文,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才会有这些改变。

今天这位人物就是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人物,很多人知道这个人物,也是从新文化运动中了解的,这个人物在中国新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文化也推动了的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程度。这个人物就是胡适,是地道的读书人,早年住着“花园别墅”,晚年却住着破烂小公寓,落魄到图书馆打工,周边也没有佣人服侍,就算自己再难,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读书人,妻子常抱怨“装啥慈善家”,这就是胡适。

留学美国,教授归来

新文化运动是由一群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文人提出的,这群人里面就包括胡适,正因为接触学习过西方思想,才会有激进的新文化思想,他崇尚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希望中国的社会能够进步,能够发生改变。

胡适出生在书香家庭,父亲也是读书人,父亲的梦想是能够走出去去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游学,能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拓自己的视野。胡适从小家境富裕,在家族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幼时读的是私塾。在那个年代,父母能花钱让孩子读书已经很少见了,何况是读私塾呢?

父亲对胡适是抱有期望的,希望儿子将来能够专研学问,完成父辈的梦想。胡适19岁时,前往美国留学,在国外学习哲学,回国后,被聘为北大的教授。

27岁的胡适,已经是北大的教授了,可以称之为是年轻的教授,也足以见得胡适在国外的学习成果,北大是培养新青年,是培养人才,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地方,能够在这样高等学府做一名教授,可见知识渊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父亲完成了心愿。

在北大任职的同时,还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也得到了很多后辈的敬佩。不仅是学术上,敬佩这位前辈,更是在人品上。无论自己有多难,如果身边人需要帮助,胡适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不求回报。

学成美国,亦流亡美国

文人一般内心清高,满腔抱负,跟随自己的内心行动,只要他们不想做,就算用尽各种手段也不能让他们改变心意,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

胡适留学美国,在美国接受新思想的教育,为日后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也学到了在国内学不到的知识,中西方结合,可谓是‘学成美国’。1949年,胡适没有选择站在哪一边,而是流亡美国。

流亡美国意味着放弃,放弃自己的名声,不再是万人景仰的北大教授,也不再有驻美大使的名号,他只是胡适,曾在美国留过学的胡适,学问渊博的胡适;放弃的是在中国的财富和地位,在国内的财富,胡适一分也没带走,也带不走。

所以流亡美国,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放弃,是对人生前半生的总结,同时也意味人生后半生的重新开始,希望在美国,在那个自由民主,很多人向往的美国,开始自己的后半生。

荣华富贵已是过去,自力更生是现状

胡适原本一位凭借自己的学习经历可以在大学担任教书一职,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大学的老师们不欢迎胡适,美国本土人的有色眼镜不止针对中国人,对他们自己的事业构成了威胁,当然不会同意,于是,在暗中使坏,胡适没能在大学教书育人,达到自己原本的期待。

迫于现实状况,如果不工作,靠什么吃饭,无奈,只好到普林斯顿大学应聘为一个小图书馆的馆长,年薪是五千二百美元。本以为是铁饭碗,事与愿违,两年后,胡适被解雇了。曾经风光的北大教授,如今面临失业,满腹才华也得不到用武之地,这对胡适这样的文人来说,在精神层面上来说是受打击的。

胡适夫妻二人,在美国一待就是九年,在出国的时候,已经58岁。到了美国,因为经济的需要,还要出来谋生,就算工作也只够两老的生活支出,和曾经在北京的生活相比,是天壤之别,胡适不会低头,自己选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

在北京住着大房子,周围有人照顾;如今住在破烂的小公寓,自力更生。我们觉得不值得,或许在胡适眼中,这样的生活对他而言,别有意义呢?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台湾地区的研究院选取院长时,大家一致推荐了胡适,胡适在接到信息后,就回国了。九年后选择归国,自己也老了,终究有一天是要落叶归根的;事情也过去了,自己的性子在生活的打磨下也平和了许多,看淡了许多,心中所想的是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文化也好,政治也罢,只希望社会越来越好。

晚年在台的胡适,他最大的心愿,也是着手进行的事情有两大件,第一是促进学术、文化、科技的独立与繁荣,并竭力扶持年代一代得力人才,拟定出了诸如《国家发展科学培植人才的五年计划的纲领草案》等要领,为日后对岸科技与经济发展迅即 、跻身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威望,努力保障和拓展空间,对蒋氏父子多有直接或幕后的抵制,反对蒋氏连任,并支持组建反对力量。

在政事上,他最终的目标和希望,是可以实现国家全面的民主架构。

回到台湾后,有了工作,收入也更加稳定,胡适老先生还是一如既往。虽然自己并不是家产万贯,也没有多少储蓄,但是只要有人找胡适开口,胡适都会慷慨解囊,不管对方的政治倾向是什么,在胡适眼里,对方仅仅是需要帮助的人。

胡适死后,身边并无值钱之物,妻子曾无奈的笑骂道:装啥“慈善家”呢?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在人生的某个节点说不定会遇上困难,在那个时候,我们希望有人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度过困境。胡适在美国流亡时期,如果有人主动给予一点帮助,两老在美国的生活也不会如此艰难,正因为自己经历过这样的时期,所以知道其中的不容易,坚持的不易。

但凡,遇到需要有帮助的人,胡适大方给予帮助,给予的也许是物质,也许是精神,而在被帮助的人眼中,是曙光,是恩情,会永生难忘。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我们所想知道的真相,关注我,将为您展现历史真实的一面,一起探究古人的秘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