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爲您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祕聞、世界歷史真相,甚至是上古時期的歷史檔案揭祕,爲您揭開最神祕的歷史祕聞,還原歷史真相。

在中國近代史階段,中國出現了新文化運動,我們現在說的語言,寫的文字,不是文言文,而是白話文,這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因爲新文化運動的出現,纔會有這些改變。

今天這位人物就是新文化運動中著名的人物,很多人知道這個人物,也是從新文化運動中瞭解的,這個人物在中國新文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文化也推動了的發展。

經濟決定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程度。這個人物就是胡適,是地道的讀書人,早年住着“花園別墅”,晚年卻住着破爛小公寓,落魄到圖書館打工,周邊也沒有傭人服侍,就算自己再難,也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讀書人,妻子常抱怨“裝啥慈善家”,這就是胡適。

留學美國,教授歸來

新文化運動是由一羣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文人提出的,這羣人裏面就包括胡適,正因爲接觸學習過西方思想,纔會有激進的新文化思想,他崇尚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希望中國的社會能夠進步,能夠發生改變。

胡適出生在書香家庭,父親也是讀書人,父親的夢想是能夠走出去去學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遊學,能解放自己的思想,開拓自己的視野。胡適從小家境富裕,在家族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幼時讀的是私塾。在那個年代,父母能花錢讓孩子讀書已經很少見了,何況是讀私塾呢?

父親對胡適是抱有期望的,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專研學問,完成父輩的夢想。胡適19歲時,前往美國留學,在國外學習哲學,回國後,被聘爲北大的教授。

27歲的胡適,已經是北大的教授了,可以稱之爲是年輕的教授,也足以見得胡適在國外的學習成果,北大是培養新青年,是培養人才,培養祖國棟樑之才的地方,能夠在這樣高等學府做一名教授,可見知識淵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幫父親完成了心願。

在北大任職的同時,還參加了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漸漸成爲了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也得到了很多後輩的敬佩。不僅是學術上,敬佩這位前輩,更是在人品上。無論自己有多難,如果身邊人需要幫助,胡適都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不求回報。

學成美國,亦流亡美國

文人一般內心清高,滿腔抱負,跟隨自己的內心行動,只要他們不想做,就算用盡各種手段也不能讓他們改變心意,這也是爲什麼自古以來,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

胡適留學美國,在美國接受新思想的教育,爲日後的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也學到了在國內學不到的知識,中西方結合,可謂是‘學成美國’。1949年,胡適沒有選擇站在哪一邊,而是流亡美國。

流亡美國意味着放棄,放棄自己的名聲,不再是萬人景仰的北大教授,也不再有駐美大使的名號,他只是胡適,曾在美國留過學的胡適,學問淵博的胡適;放棄的是在中國的財富和地位,在國內的財富,胡適一分也沒帶走,也帶不走。

所以流亡美國,對他自己來說,就是放棄,是對人生前半生的總結,同時也意味人生後半生的重新開始,希望在美國,在那個自由民主,很多人嚮往的美國,開始自己的後半生。

榮華富貴已是過去,自力更生是現狀

胡適原本一位憑藉自己的學習經歷可以在大學擔任教書一職,萬萬沒想到的是,美國大學的老師們不歡迎胡適,美國本土人的有色眼鏡不止針對中國人,對他們自己的事業構成了威脅,當然不會同意,於是,在暗中使壞,胡適沒能在大學教書育人,達到自己原本的期待。

迫於現實狀況,如果不工作,靠什麼喫飯,無奈,只好到普林斯頓大學應聘爲一個小圖書館的館長,年薪是五千二百美元。本以爲是鐵飯碗,事與願違,兩年後,胡適被解僱了。曾經風光的北大教授,如今面臨失業,滿腹才華也得不到用武之地,這對胡適這樣的文人來說,在精神層面上來說是受打擊的。

胡適夫妻二人,在美國一待就是九年,在出國的時候,已經58歲。到了美國,因爲經濟的需要,還要出來謀生,就算工作也只夠兩老的生活支出,和曾經在北京的生活相比,是天壤之別,胡適不會低頭,自己選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

在北京住着大房子,周圍有人照顧;如今住在破爛的小公寓,自力更生。我們覺得不值得,或許在胡適眼中,這樣的生活對他而言,別有意義呢?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臺灣地區的研究院選取院長時,大家一致推薦了胡適,胡適在接到信息後,就回國了。九年後選擇歸國,自己也老了,終究有一天是要落葉歸根的;事情也過去了,自己的性子在生活的打磨下也平和了許多,看淡了許多,心中所想的是儘自己的能力爲社會做出更多貢獻,文化也好,政治也罷,只希望社會越來越好。

晚年在臺的胡適,他最大的心願,也是着手進行的事情有兩大件,第一是促進學術、文化、科技的獨立與繁榮,並竭力扶持年代一代得力人才,擬定出了諸如《國家發展科學培植人才的五年計劃的綱領草案》等要領,爲日後對岸科技與經濟發展迅即 、躋身亞洲四小龍奠定了基礎;第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與威望,努力保障和拓展空間,對蔣氏父子多有直接或幕後的抵制,反對蔣氏連任,並支持組建反對力量。

在政事上,他最終的目標和希望,是可以實現國家全面的民主架構。

回到臺灣後,有了工作,收入也更加穩定,胡適老先生還是一如既往。雖然自己並不是家產萬貫,也沒有多少儲蓄,但是隻要有人找胡適開口,胡適都會慷慨解囊,不管對方的政治傾向是什麼,在胡適眼裏,對方僅僅是需要幫助的人。

胡適死後,身邊並無值錢之物,妻子曾無奈的笑罵道:裝啥“慈善家”呢?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在人生的某個節點說不定會遇上困難,在那個時候,我們希望有人對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度過困境。胡適在美國流亡時期,如果有人主動給予一點幫助,兩老在美國的生活也不會如此艱難,正因爲自己經歷過這樣的時期,所以知道其中的不容易,堅持的不易。

但凡,遇到需要有幫助的人,胡適大方給予幫助,給予的也許是物質,也許是精神,而在被幫助的人眼中,是曙光,是恩情,會永生難忘。

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現我們所想知道的真相,關注我,將爲您展現歷史真實的一面,一起探究古人的祕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