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策劃已久。

所謂“謊言”,是要帶引號的,並非有意欺騙、目的不純,至少本來出發點是好的,只是行差就錯,Flag說倒就倒。

其結果,既不是“立旗人”一開始所以爲的那樣,也不是旁觀者起初所以爲的那樣。

古往今來,嫡庶之爭,司空見慣,特別是在大戶人家,要是不搞一出嫡庶之爭,倒顯得家底不夠厚實,繼承者們不屑於爭家產似的。

而在汽車行業,同樣有着嫡庶之分。

嫡出子們,擁有着家長得天獨厚的關心和愛護,從一開始就錦衣玉食,喫穿不愁;

而庶出子們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要技術?自己去學,要市場?自己去搶,愛情和麪包,都要靠自己努力。

可是,隨着時間的一年年過去,市場競爭的越來越激烈。

嫡出,庶出,終究都到了交答卷的時候。


師夷長技以制夷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在洋務運動前,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最早提出來的,當時國人被西方的火器和戰艦所“折服”之後,提出要以開放的心態來接納和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主張購買西洋船炮,還要學習西方的工業化技術,自己製造船炮,從而達到最後制衡西方列強的目的。

這個觀點的提出,對於近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是沿襲這個思路。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爲了發展汽車工業,開始成立以中方爲主的汽車合資企業,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成熟車型和管理模式,首批試水的一汽大衆、東風雪鐵龍、上海大衆等汽車企業推出的車型都大獲成功,賺得盆滿鉢滿。

眼瞅着別人喫香的喝辣的,腰包鼓鼓的,終究不如自己下場立個山頭,扯個旗子搏一搏,於是北京奔馳、華晨寶馬、廣本、廣豐等一衆汽車企業應運而生,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頓時風起雲湧、朝氣蓬勃。

事實上,彼時,對合資企業的態度還是比較理性的,“合資要以我爲主,不管怎麼樣,我們要有自己的要求、願望。跟資本主義國家搞合資,要千方百計地學技術、學管理”

理想很豐滿,然而現實向來很骨感。飄在空中五彩繽紛的泡沫球,總會被無情的樹枝戳破。

是非成敗轉頭空

2018年,華晨寶馬發佈計劃在2022年完成對華晨寶馬25%股份的收購,此筆交易完成後,寶馬將佔有華晨寶馬75%的股份,成爲第一個外資主導的合資汽車企業。

此消息一出,頓時掀起軒然大波。國人開始發現,近30年過去了,一直隱藏在背後“坐喫金山”的國內本土汽車品牌,仍然還沒有發展強大到可以與國外品牌相抗衡的程度,整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仍然掌握在國外汽車品牌手裏。

本土品牌貌似強大,實則仍被國外品牌摁在地上摩擦。國家長達近30年的本土品牌保護政策,寄希望於用市場換技術,到頭來,終究是一個一戳就破的“謊言”。

富養的嫡出子,還不如一直流落民間的庶出子

究其原因,合作模式只是階段性產物,長期以往,猶如溫室培育花朵,終究經不起外面的狂風大浪,只有正面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纔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除卻本土汽車品牌自身的不思進取、學習不刻苦之外,由於中國工業化時間短帶來的先天不足也影響甚大。

這就好比賽車,一時間難以實現超車贏得比賽,跟賽車手的駕駛技術,賽車的起步時間,賽車的本身性能等等都息息相關。

衆所周知,汽車作爲複雜的機械製品,產業鏈長,開發週期長,大大小小零部件多達上萬個,諸如發動機、變速箱、電子電器、電氣系統等通用部件,或者燃油供給系統、點火系統、能源系統等專用部件,資源和市場基本都把控在外資企業手裏。

受限於技術壁壘封鎖,本身研發投入不足等多重因素,在關鍵的零部件供應上,本土的零部件企業仍無法佔有一席之地。

本來國外汽車品牌在與這些擁有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如麥格納、博世、採埃孚等)合作就有先天優勢,而本土的零部件供應商又無法及時替補上陣,導致國內車企更是沒有和國外品牌叫板的底氣。

還有一點,整個賽車各個環節的過程設計也至關重要。

前面說到,合資更多的是借雞生蛋模式,帶來的只是設計完成品(包括整車和生產線),而這個產品的設計和過程的設計,並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學會的。

產品設計可以通過皮尺部和拆解對比分析等手段快速達到國外水平。但過程設計則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和迭代升級,才能真正完成蛻變。在此過程中,產品設計和過程設計交叉互補,並逐步適應本國水土,最終方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豐田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參考範本。豐田的崛起就是新工藝思想與相對保守的產品設計相結合的產物。

豐田的生產工藝、生產模式非常新穎極端,取得了極其嚴苛、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成本控制;而產品設計卻帶有日本本土自有的保守和平衡之道,迎合了大部分審美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穩健的產品質量,籠絡了一票忠實的擁躉。

編者語

綜上所述,業內君認爲,要想在接下來的電動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至少可以從以下兩點着手:

一方面,需要賽車手深化改革,學好基本功,充分將飛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技術與現有的管理模式相結合,完成管理和技術雙突破。

另一方面,需要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立足創新,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與本土主機廠同步完成技術升級,共同出圈。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於汽車行業來說,更是一次關乎生死的大考驗。潮水退後,方知誰在裸泳。第一季度,各大汽車企業的市場表現有目共睹,傳統汽車市場,仍然被以德系、日系爲主的合資品牌佔據主導地位;而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則被特斯拉一騎絕塵。一言以蔽之,真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是足球解說員最常用的一句話,很顯然,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汽車行業自主品牌。

如何打好這場已經跑過半場的攻守保衛戰,是目前各大自主汽車品牌將要面對且無法逃避的,最大挑戰。


希望我們所分享的,就是您所需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