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中,不僅湧現出許許多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更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和將領。他們利用自己的膽識和謀略,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取得輝煌的戰績:有的生逢亂世,在戰火烽煙中成就豐功偉業;有的臨危受命,爲祖國統一做出了傑出貢獻;有的在反抗外來侵略中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的輝煌業績,爲我們這個安定、統一、團結的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愛國熱情,爲我們增添了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堅定了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的決心。在此爲您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天才級別的名將,這些人物爲後世又留下了怎樣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

誰是中國古代最善戰的名將,這也許永遠說不清楚。但武無第二,文無第一,我們不妨用一些特定的評分標準,爲那些叱吒風雲的偉大將領排排座次。

武將交鋒向來是小說、戲曲中的重頭戲。譬如這一日,兩軍對壘,隋唐年間的秦瓊自報家門:“混世魔王駕前爲臣,官拜天下督招討兵馬大元帥之職,奉了魔王諭旨,帶領一哨人馬,大戰漢將關羽!”不錯,這就是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名段《關公戰秦瓊》。起因是韓復榘的老太爺看山西人關羽不痛快,想讓山東英雄秦瓊抖威風,問了那麼一句:“是關公本事大,還是那個秦瓊的本事大?”

歷史上真正的名將還是統帥三軍、指揮作戰的角色,極少拎刀上陣砍人。要測評不同時代、沒有交手記錄的名將,必須有一套客觀標準。經過幾番權衡,今天這個“十大名將”榜單選取“對手”、“時代影響”、“實力對比”、“戰績”作爲考察指標。四項指標各佔25分,滿分100分。至於個人武力大小,那是《說唐》裏面評定“大隋十八條好漢”才用得到的“猛將指標”。

第一項“對手”,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沒有真正強大的對手如何能顯出將軍的偉大?如長平之役,白起以絕對優勢還搞不定廉頗,最後還要用反間計才戰勝了趙括這樣一個紙上談兵之輩,他的名將聲威是否該打點折扣?相對而言,有高歡這樣開基創業的一代梟雄爲對手,宇文泰承受的壓力豈是白起可比?因此對手能力高下,是評判名將的最重要標準。

第二項指標“時代影響”,將統一全國作爲滿分,然後視統一區域大小,酌情減去相應分值。如曹操統一北方,可得20分;柴榮奠定統一基礎,能給18分。像許多人推崇的冉閔,縱有赫赫聲威,但他對歷史的影響並不顯著,因此也無法入選。另外,曹操、李靖撰有兵書,宇文泰首創對軍事史影響深遠的府兵制,都會有加分。

第三項“實力 對比”,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交戰雙方的國力強弱,一個是戰役中實際投入的兵力比。赤壁之戰中,江東國弱兵少,戰勝了各方面都處於優勢的曹操,周瑜這一項的得分自然高。衛青、霍去病所處漢武帝時期,一方面國力強盛,另一方面匈奴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讓戰績含金量大打折扣。

最後一項是“戰績”,主要估算一個人在各個戰役的殺敵數總和。李靖在江南、大漠橫衝直撞,戰績當然可觀,能給22分。

也許有人要問,戰神一般存在的項羽,爲什麼落選?那是因爲,項羽以天下制一隅,絕對優勢條件下,竟一敗再敗,落得自刎烏江,把半生輝煌一下都丟了,反而造就了一代戰神韓信。

第十名、李定國

“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黃宗羲語)

李定國原是張獻忠手下大將,綽號“萬人敵”、“小尉遲”。清軍入關後,席捲天下,李定國、孫可望等率張獻忠餘部僅守住雲南一隅。永曆四年(1650年),李定國等接受南明封號,與昔日宿敵聯合抗清。永曆六年(1652年),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清軍統帥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焚。名列清初“理政三王”之一的敬謹親王尼堪,在衡州中伏,被李定國親手斬殺。李定國轉戰數省,一度收復廣西、湖南,讓清廷君臣“聞定國名,股慄戰懼”。如果不是南明政權忽起內爭,歷史是否今日的模樣還很難說。李定國以一隅而抗天下,幾乎翻盤,連章太炎也爲李定國擊節感嘆:“一身轉戰千里路,隻手曾擎半壁天。”

第九名、陳慶之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蕭衍語)

陳慶之原本是梁武帝蕭衍的棋童,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華。南北朝時,南方曾多次北伐,桓溫、劉裕都有不俗的戰績,但傳奇性遠不如陳慶之。中大通元年(529年),陳慶之率7000名梁軍北上,兵至滎陽,與北魏30萬大軍相遇。梁軍3000人背城列陣,一陣衝殺,竟將魏軍擊潰。史書上說,陳慶之一路“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直入洛陽。沒有梁武帝的充分支持,陳慶之功敗垂成。但他已有的戰績,包括擊敗侯景,即使去除史書中誇大的成分,也相當輝煌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功勳,並沒能產生多大的時代影響,拉低了他的排位。

第八名、柴榮

“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宋神宗語)

周世宗柴榮是唯一入選的皇帝,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在契丹支持下,進犯中原。剛剛即位的柴榮,即要御駕親征。柴榮先是以少勝多,大敗北漢、契丹聯軍;三次親征南唐,盡取江北十四州,使李璟上表稱臣;北伐契丹,只用40多天時間,就收復幽雲十六州中的“三州三關”。誰知天命不予,柴榮竟病故征途,年僅39歲。柴榮兩次對敵契丹,都佔到了便宜,想想日後北宋集全國之力卻屢戰屢敗,柴榮的能力不能不讓人佩服,而且他也爲北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第七名、周瑜

“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劉備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孫策死後,26歲的周瑜總督江東軍事,征討麻、保二屯,殺其首領,俘虜萬餘人;其後,又擊敗江夏太守黃祖。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迎來了人生的巔峯,赤壁之戰,周瑜說服孫權,以數萬之衆迎敵,巧使黃蓋詐降,火燒赤壁,“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大敗曹操。鄭重說明,這事與諸葛亮沒什麼關係。赤壁一戰,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可以說周瑜是奠定天下三分的直接責任人。次年又率軍大破曹仁,開拓荊州。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爲“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第六名、宇文泰

“諸將出徵,授以方略,無不制勝”(《周書》)

宇文泰,鮮卑族人,唯一入選的少數民族名將。他少年從軍,擊敗北魏大將侯莫陳悅後,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抗高歡。宇文泰控制的西魏,與高歡掌權的東魏相比,土地、人口都處於極大劣勢。但雙方五次交手,都是宇文泰勝多敗少。東魏天平三年(537年),高歡親率20萬大軍,進攻西魏。宇文泰以不滿萬之兵,只帶3天喫的糧食,破釜沉舟。宇文泰親自擂鼓助威,大破高歡。此即是有名的“沙苑之戰”,史稱高歡“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十有八萬”。宇文泰憑藉過人的戰鬥力,以弱敵強,鞏固了西魏政權,爲其後人創立北周,乃至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此外,宇文泰還首創府兵制,影響了之後200多年的軍事制度。

第五名、岳飛

“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文天祥語)

岳飛的豐功偉績已無需多言,雖然沒能收復汴京,迎回二帝,但他在大亂中,整治岳家軍,屢挫金兀朮、粘罕等勁敵,不愧爲大宋“中興第一人”。岳飛只能排名中游,主要是因爲在“時代影響”項中失分太多,另外金朝一衆將領也缺乏經天緯地的人才,其主要對手完顏宗弼(金兀朮)即使在歷史上的外族將領中也不算特別猛。

第四名、徐達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朱元璋語)

在統一江南階段,徐達滅陳友諒平張士誠,所向披靡。隨後徐達拜“徵虜大將軍”,一路北上,沒遇到什麼有力的對手。但攻陷大都後,鎮守太原的擴廓帖木兒,也就是《倚天屠龍記》裏面趙敏的哥哥——王保保,開始顯露將才。兩人你來我往,互有勝負,但憑藉極大的國力兵力優勢,徐達最終將王保保趕出了中原。總的來說,徐達的對手,無論是陳友諒、張士誠,還是王保保,都是一時豪傑,但畢竟明軍在實力上很強,戰爭中徐達不處劣勢。他超出上面幾人的地方在於,他幫助朱元璋實現統一,時代影響最大。

第三名、李靖

“功定華夷,志懷忠義”(《舊唐書》)

李靖生平用兵,深諳兵貴神速之道,慣於突襲。武德四年(621年),討江南蕭銑,李靖出其不意,直搗蕭銑的國都——江陵。蕭銑數十萬大軍土崩瓦解。貞觀四年(630年),李靖以六十高齡親率三千輕騎兵,閃擊東突厥,擊潰突厥數十萬大軍,使之滅國。貞觀八年(634年),李靖再率唐軍大破西北的吐谷渾。李靖有唐朝做後盾,無論兵員補充還是後勤,都有保障。但考慮到他縱橫南北,數次以少勝多的戰績,以及著有《李衛公兵法》、《六軍鏡》等多種兵書的理論貢獻,足堪“探花”之位。

第二名、韓信

“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司馬光語)

楚漢之爭伊始,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漢軍從天而降,擊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這三位原秦朝大將,平定關中;其後聲東擊西,生擒魏王豹;背水列陣,大敗陳餘。之後,韓信又水淹項羽大將龍且的20萬大軍,滅了齊國。相比韓信,在楚漢正面戰場,劉邦只能屢敗屢戰,但因爲韓信掃除了項羽羽翼,使項羽陷於孤立,最終,韓信設下十面埋伏,滅西楚霸王項羽於垓下。由上可見,如果不是韓信統領漢軍,消滅各個實力不弱的對手,劉邦很難由弱變強,一統天下。

第一名、曹操

“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王勃語)

你沒有看錯,在榜單上,曹操被列爲“十大名將”之首。他從中平六年(189年)陳留起兵,征討董卓始,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爲止,親自指揮大小數十仗,對手包括袁紹、呂布、劉備、孫權,堪稱名將“夢之隊”;早期對黃巾、對袁紹,全是以寡敵衆,且能大勝;消滅羣雄,統一北方,影響不可謂不大;其一生勝多敗少,消滅敵軍數量當以百萬計。綜合來看,排在第一實至名歸。

細說起來,曹操出師不利,他第一次統兵出山就喫了大虧,與董卓部將徐榮戰於滎陽,結果寡不敵衆。要不是曹洪捨命相救,曹操當時就做了烈士。

回到老家譙縣,曹操又募兵3000餘名,出發鎮壓黃巾軍,從此時開始,曹操一路走強,開創了史詩般的統一北方的大場面。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屢設奇伏,晝夜會戰”,大敗“兵皆精悍”的黃巾軍,收降卒30餘萬,編練出精銳“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都後,三徵張繡、討滅袁術、攻殺呂布,雖然其中還有濮陽戰呂布、宛城遇張繡之類的敗績,但已經不影響他的大業。

隨後同北方最大的敵人袁紹對峙於官渡。曹軍雖不像《三國志》中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那麼少,但無疑大大弱於袁軍。而曹操用兵如神,先“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再丟棄輜重,引袁軍追擊,斬顏良,誅文丑。

緊接着,曹操率五千精兵,突襲袁軍屯糧重地——烏巢。袁紹遣兵來救,曹操手下將領都建議分兵阻擊援軍。曹操怒道:“賊在背後,乃白!”——敵人到身邊時,再告訴我!曹操利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大破敵軍,燒燬糧草萬餘車。袁軍鬥志全失,被曹軍殺死7萬餘人。

隨着曹操蕩平北方,南征被提上日程。只是在赤壁遇到了同列史上“十大名將”的周瑜,未能征服江東。曹操的征途還在繼續,離間馬超、韓遂,西征成功;數次進攻孫權,使江東君臣不敢北上;親征張魯,一度收有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指揮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聯合孫權,共擊關羽!鼎立之局,至此奠定。這些都是正史所載,不是小說演義。

曹操於用兵一道,不僅僅是名將,更是軍事學家。他撰有兵書“十餘萬言”,包括《兵書略要》、《 解》、《魏武帝兵法》等多種。其所著《孫子略解》流傳至今,是最重要的一種《孫子兵法》注。僅此一項成就,已然超出前面9位名將不知多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