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带回的棉纺织技艺,发迹于明代上海顾氏家族的顾绣,起源于欧洲、鸦片战争后传入上海的绒绣,融合了满族传统服饰和西方审美观念与时装元素的龙凤旗袍,在这里和谐共存。龙凤旗袍云集了上海中式服装技术的精华,沿袭了中国最古老的手工缝制传统,是海派旗袍的精华所在。

不说对上海爱的深沉,至少也要了解真实全面的上海!

这里有望不尽的摩天大楼、数不尽的国际大牌,同时也保留着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

这些手工艺曾经承包了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期宝哥哥已经带大家了解了一部分,今天我们接着来。

织绣类

馆长的话 海派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海南百川、兼容并包”,而用这8个字来概括上海织绣类工艺,再合适不过。 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带回的棉纺织技艺,发迹于明代上海顾氏家族的顾绣,起源于欧洲、鸦片战争后传入上海的绒绣,融合了满族传统服饰和西方审美观念与时装元素的龙凤旗袍,在这里和谐共存。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棉花原产地在阿拉伯和印度,对于中国来说属于舶来品。

我国本土的棉花种植始于海南岛,但在元代以前一直没能大面积推广,棉布也一直没能得到普及,葛、麻、丝绸才是纺织品的主流。

宋末元初,乌泥泾人黄道婆辗转来到海南岛,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纺棉技术,并将其与中原纺织技术结合。

回到上海之后,黄道婆积极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并升级、开发出新式纺车,使中国的棉纺织技术突飞猛进。

此后,上海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很快成为明、清两代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甚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海外,赢得“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松江棉布

步入新时代之后,随着纺织技术的革新,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逐渐走向衰落,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还能手工操作织机,织出曾经名扬天下的松江棉布。

但直到今天,许多高档纺织制品中,仍然保留着黄道婆当初发明的织法。

2019年松江美术馆“城市的白之布里行间”特展中展出的松江棉布

顾绣

上海不少传统工艺都是清末民初时从外地迁入的,但顾绣真真正正起源于上海。

《顾绣宋元名迹册·扁豆蜻蜓图》局部 明 韩希孟

顾绣的顾,指的是上海的顾氏家族。

明嘉靖年间,上海有个文人叫顾名世,其家族女眷精于刺绣,绣品受到文人雅士们的大肆追捧,人们以家族姓氏称其为“顾绣”。

顾名世的孙媳妇韩希梦是顾绣的代表人物,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无一不精,被后世誉为"顾绣第一人"。顾绣正是在她的手中奠定了“画绣”的艺术特点。

《顾绣宋元名迹册·鹑鸟图》局部 明 韩希孟

所谓“画绣”,是指顾绣作品基本上都以名画为稿本,直接描摹画作。为了还原画作的艺术效果,在配色上多使用中间色,层次丰富、色泽柔和。

当线色不足时,还会用画笔进一步点染,真正做到画绣结合。

《顾绣宋元名迹册·米画山水图》 明 韩希孟

在韩希孟之前,顾氏家族有钱有势,并不指望用绣品挣钱,女眷们刺绣为的是陶冶情操,作品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亲友。

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转而依靠刺绣维持生计。明清交替之际,顾氏后人在上海设立刺绣作坊,广招女工,传授技艺,使顾绣能够一直传承至今。

绒绣

刺绣不是中国的专利,大约在14世纪,德国人开始在服装和壁毯上绣花。不过德国人不会养蚕缫丝,绣花用的材料是羊毛制成的绒线,称为“绒绣”。

绒绣诞生后在欧洲流行了几百年,之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使这种纯手工技术不得不走向衰落。

而此时上海开埠通商,天主教的修女将绒绣传入上海,英美商人于是在上海建立洋行,将在上海收购的绒绣半成品出口到欧洲。

这一阶段上海生产的绒绣产品基本上都是些手提包、拖鞋、靠垫之类的日用工艺品,纹样以花卉图案为主,配色也比较简单。

绒绣作品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以刘佩珍为首的刘氏五姐妹,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对绒绣工艺进行了改进,开始用绒绣绣制人物肖像等纯艺术欣赏品。

到此时,绒绣才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派绒绣。

绒绣作品《蒙娜丽莎》

海派绒绣工艺精细、针法多变,表现对象也由原来的花卉图案,扩展到人物、风景、油画以及摄影作品等诸多艺术形式。

作品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有着粗犷浑厚的庄重质感和立体感。

绒绣作品《龙门石窟》

龙凤旗袍

旗袍由满族女性的传统旗装演变而来,但传统旗装裁剪风格保守,多为直线性设计,并不凸显女性的体态和曲线。

清光绪 宝蓝色缎绣折枝菊花纹袷便袍 故宫博物院藏

19世纪,中西方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服饰文化逐渐对中国的服装设计产生影响。而上海由于开埠通商,受此风潮的影响较深,于20世纪20—30年代,率先对旗装进行改制。

这些改制具体表现为:长度变短,露出小腿、手腕;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开身、收腰,充分显示女性的曼妙曲线。

自此,旗装成为旗袍,又因最早诞生于上海,被称为“海派旗袍”。

所谓龙凤旗袍并不是带有龙凤纹饰的旗袍,而是海派旗袍的老字号。

龙凤旗袍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乾隆末年。当时,上海出现了一批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以苏州精湛技艺和广州新颖样式而闻名。

1936年的,上海著名的苏广成衣铺朱顺兴成立,此后又与范永兴、钱立昌、阎凤记、美昌等成衣铺,合并成今天的龙凤旗袍。

龙凤旗袍曾为《偶像来了》定制旗袍

龙凤旗袍云集了上海中式服装技术的精华,沿袭了中国最古老的手工缝制传统,是海派旗袍的精华所在。

直到今天,龙凤旗袍仍然保留了手工为主的制作技术,采用镶、嵌、滚、宕、盘、绣、镂、雕等特色传统工艺,精工细作,技艺精湛。

其他

馆长的话 有赖于上海开埠带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才汇集,上海传统工艺的种类称得上十分丰富。 除了文房用品,雕刻摆件,纺织刺绣品外,民间实用平常的草编、剪纸,用来制作贵重首饰的金银细工,节庆时的灯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海灯彩

中国人过元宵素来有赏花灯的习俗,所谓灯彩,其实就是“花灯”。

上海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但在材质上有所更新,品种也更为丰富,是一种新型的灯彩艺术。

而上海灯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已故“江南灯王”何克明创立的立体动物彩灯,也叫“何克明灯彩”,或“何氏灯彩”。

“江南灯王”何克明

何克明博采南北灯彩之精华,又擅于吸收西洋雕塑艺术,所扎彩灯以铁丝打造动物造型的骨架,用铅丝缠绕皱纸替代传统竹篾,使得动物造型更精准、姿态更传神。

何氏灯彩做工精致、风雅精细,造型生动传神,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代表了上海灯彩的最高艺术水准。

何氏灯彩《松鹤延年》

何氏灯彩《龙凤呈祥》

海派剪纸

剪纸,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上海剪纸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

上海的剪纸出现于上个世纪初,起始于上海老城厢和徐家汇地区,当时多用作门笺,以及鞋花和绣花的花样。

门笺

海派剪纸《农家乐》

由于上海开埠后,经济发达、各地人口汇集,上海剪纸得以吸收不同剪纸流派的特长,融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为一体,发展出集南北之长的“海派”特色。

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充满生活气息。

海派剪纸《上海人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海派剪纸更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呈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面貌。

极富现代感的海派剪纸《奔马》

徐行草编

草编,利用草本植物的柔韧性,将其编制成席、帘、垫、篮、帽、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传统编结手工艺。

由于原材料广泛,易得易作,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

徐行草编

徐行草编,主要流行于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

徐行盛产优质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编织出的作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松紧有度,染色或缀以鲜艳的花纹图案后更显精致美观。

据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考证,这里的黄草制品早在唐代就已经是朝廷贡品,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收割黄草

徐行草编有果盆、杯套、盆垫、拖鞋、拎包等二十大类上千个品种,样式美观,色彩丰富,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清末民初之时,徐行草编制品曾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地。

徐行草编

金银细工

金银细工,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的精细制作工艺。

其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期,东汉时,掐丝、累丝、镶嵌等精细工艺大体完备;明清时期,珐琅、景泰蓝工艺的运用 ,使金银细工技艺更加完善。

传统金银细工作品有首饰、配饰、器皿和摆件四大类。

而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的上海老凤祥,全面继承了中国金银细工的精湛技艺,制作范围涉及金银饰品、翠钻珠宝、器皿、徽章、摆件……几乎涵盖了金银细工的所有内容。

老凤祥 《白玉兰》

老凤祥 《御用镶宝金餐具》

其捶揲、錾刻、鎏金、镶嵌等技法都源自传统技艺,从古代沿用至今,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且唯一现存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流派的传承者。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老凤祥曾先后为国务院、人民大会堂、国际奥委会、国际兵联等机关和组织制作餐具、勋章、摆件、奖牌、奖杯、器皿等各种金银制品。

古陶瓷修复

陶瓷损坏之后,为了不影响使用,往往会采取各种方法进行修复:

口沿有伤的,把口沿扣上铜镶口;碎成几片的,用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锔起来,有缺损的,用铜、锡或蛋清调和石灰填补……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著名的“蚂蝗绊” 就采用了锔瓷工艺进行修复

清朝末年起,古瓷收藏成风,若采用以上修复方法,无论如何都会留下痕迹,破坏瓷器的价值。于是又出现了用虫胶、树胶、鱼胶等作为黏合剂来修复瓷器的古陶瓷修复技艺。

上海作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开埠通商后古董商云集,占据了中国古陶瓷收藏的“半壁江山”,自然聚集起一批专业的古陶瓷修复人才。

建国后,这些修复人才大多进入文博单位从事修复工作,古陶瓷修复技艺也就在文博单位代代相传。如今,在上海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四十多年的蒋道银,就是古陶瓷修复技艺的重要继承者和主要代表。

蒋道银修复作品:上海博物馆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修复前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蒋道银还将现代科技融入修复技艺,用无色无味的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成腻子补缺,最后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绘画纹饰。

几十年来,蒋道银共为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和收藏家个人,修复珍贵古陶瓷艺术品数百件。

蒋道银修复作品:首都博物馆藏元青花凤首扁壶修复前后

上海的城市魅力,在于它的海纳百川。中与西,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手艺与科技,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生存的土壤。

而在这其中,不断刷新天际线的摩天大楼,代表了上海的速度。

这些传统手工艺里,有上海的温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