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舰载8管300毫米火箭炮在威力和射程这2方面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为什么海军没有把该炮用于改装老旧护卫舰或是新建专门的火力支援舰。62式(0111型)火炮护卫艇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近海作战舰艇,安装艇载火箭炮的本意是让其能与装备76毫米舰炮的驱护舰对抗。

516舰上的122毫米舰载火箭炮组

人民军队对火箭炮这种火力猛烈的投射兵器非常重视。早在1950年,新中国就研制了第一代102毫米多管火箭炮。尽管102毫米火箭炮性能并不完善,但仍投入抗美援朝战场并取得了一定战果。人民海军也很早就开始了“火箭炮上艇”的改装工作,中国的舰载火箭炮型号发展一直未中断,并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型号。

107毫米反舰火箭炮

20世纪60年代,艇载火箭炮项目正式列入研制计划。当时陆军装备的火箭炮有三种:苏制BM-13型“喀秋莎”、63式107毫米火箭炮和63式130毫米火箭炮。BM-13国内没有引进仿制,因此只能在后两种型号中选择。

这两型火箭炮本身的技术比较成熟,将其作为艇载火箭炮的技术难点,在于研制一套艇用稳定炮架。由于火箭炮的射程远高于75毫米无坐力炮,所以再用那样简单的艇用炮架是不行的。当时,预定搭载舰载火箭炮的是0111型高速护卫艇。考虑到0111型艇吨位小、航速高、易颠簸、易受风浪影响等因素,加上火箭炮本身的散布就比较大,所以采用了三轴稳定式炮架结构。

经过一年多的试制和多次试验,艇用三轴稳定式炮架基本上达到了战技术要求,配有这套稳定式炮架的艇载107毫米火箭炮1966年装艇试验,而配有同样炮架的130毫米火箭炮在1967年也装艇进行了试验。

通过装艇试验,这套三轴稳定式炮架基本上达到了战技术要求,艇载火箭炮的射击精度基本上接近陆用型指标,而且炮架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也不高,总的来说,试验是取得了成功。但最终,这两型艇载火箭炮未能正式装艇投入实战。

除了受到那次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外,实用性欠佳也是艇载火箭炮未能投入现役的一个重要因素。

火箭炮上(舰)艇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海军和美国海军都装备过,不过都是用来对陆地目标进行攻击。中国海军在一江山登陆战役中,也使用过装有BM-13式“喀秋莎”的简易版火箭炮船,同样是用于对陆攻击。火箭炮由于本身的散布较大,并不适合攻击同样处于机动航行状态的舰艇,除非是对方舰艇处于密集锚泊状态,才有一些命中的可能性。

107毫米艇载火箭炮基本上保留了原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基本性能,12根定向管、初速31.4米/秒,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间隔0.6~0.8秒,发射杀伤爆破弹,弹重18.8千克,装1.18千克炸药。

130毫米艇载火箭炮也基本上保留了63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基本性能,9根定向管、初速32米/秒,最大射程10120米,发射间隔0.5~0.6秒,发射杀伤爆破弹,弹重33千克,内装3千克炸药。

不论是107毫米还是130毫米火箭炮,不用全部命中,命中一半左右就足以重创一艘千吨级敌舰。但是,问题在于,能有如此的命中率吗?

63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发射的杀伤爆破弹,距离公算偏差为≤1/140,方向公算偏差为≤1/80。63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发射的杀伤爆破弹,距离公算偏差为≤1/165,方向公算偏差为≤1/75。以国民党海军“太”字级护航驱逐舰为例,其全舰长为88.21米,假定艇载107毫米火箭炮的发射距离为5000米,方向公算偏差就已经达到了35.71米,距离公算偏差也达到了62.5米。再加上在海上发射时精度通常会明显下降,综合来说,想命中一半的火箭弹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部队试用后发现,由于发射时本艇受到航行和海浪双重作用的影响,就算采用了三轴稳定式炮架,精度也只相当于地面同型火箭炮的70%左右。这还是在风浪较小时,如果风浪稍大,射击精度就会呈直线下降。

别说“太”字级正处于机动航行时,就是停着不动,指望艇107/130毫米火箭炮有多高的命中率也是不现实的。而且距离越远,命中率越差,除非抵近到500米,命中率才有可能提高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但这需要对火箭弹进行改造,因为107毫米火箭弹的最小射程是3000米,130毫米火箭弹的最小射程为3100米。

就算弹药经过改装,可以在500米距离上发射,命中率勉强可以接受。但无论是107毫米还是130毫米多管火箭炮配用的都是杀伤爆破弹,都是用来杀伤人员或是压制炮兵阵地一类的软目标。对于舰艇的毁伤效果并不是很好,除非是80年代定型装备部队的107毫米碎甲弹提前穿越,不然,就算杀伤爆破弹命中几发,效果也不会太好。

除了这两个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多管火箭炮的装填和储存问题。想在颠簸的高速护卫艇上为12管或是9管火箭炮装填弹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风险比较高的任务,在摇晃的艇上抱着一枚全弹质量达18.8千克(107毫米杀伤爆破弹)或是33千克(130毫米杀伤爆破弹)且安装了箭-1式引信的火箭弹往定向器里装填,怎么看都不那么安全。

那么在接敌前装填到位行不行?当然行,但是多管火箭炮的发射管是比较薄的,万一在战斗中中弹受损,那就非常危险了。

以一枚63式107毫米杀伤爆破弹为例,内装有3.75千克双铅-2推进剂和1.18千克TNT炸药,一旦发生殉爆,会严重威胁护卫艇自身的安全。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艇载107/130毫米多管火箭炮就算是装备到了0111型高速护卫艇,也只能作为“致命一击”武器,即将敌舰艇打瘫痪后,抵近后给予其“仁慈”一击的武器。

艇载107/130毫米多管火箭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0111型高速护卫艇火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可能带来另外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从实用性来说,还比不过艇载双联装75毫米无坐力炮。所以最终也没能正式量产装艇。但是为其配套的三轴稳定式炮架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了新一代舰载40/50管122毫米火箭炮及300毫米远程舰载火箭炮的基础。

63式107毫米火箭炮

从攻舰到攻陆的回归

在越南战争中,中国接触到了苏制BM-2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与当时装备部队的国产107/130/180毫米火箭炮相比,BM-21式在射程、威力和地面密集度等方面明显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事实上,直到今天,BM-21仍是俄罗斯陆军中的主力师团级火箭炮,包括山寨版在内的各型BM-21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

中国陆军在得到BM-21式火箭炮后,迅速安排有关单位展开合作,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测绘仿制。由于中国本身就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加上BM-21式火箭炮保持了苏制火箭炮结构简单的一贯传统,所以仿制进度很快,1976年开始研制,1981年,国产122毫米40管火箭炮就正式列装了部队。部队试用后,对于该炮的性能十分满意,又在其上配套了履带式底盘,研制出了89式40管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在陆军装备该炮的同时,海军也认为在其基础上研制一型以对岸攻击为主的多用途火箭炮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就当时来说,除了列装于051型导弹驱逐舰上的76式双联130毫米舰炮以外,大量装备053系列护卫舰的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最大射程不过22000米,双管射速不过50发/分,对舰攻击效果还行,但用于对岸火力支援就略显吃力了。而国产81式122毫米40管火箭炮的最大射程20000米,可在20秒内向目标倾泻40枚122毫米火箭弹,对于面目标具备良好的毁伤效果。而且122毫米火箭弹弹体容积大,也有可能发展出多用途弹药,除可为舰艇提供一定的硬杀伤能力外,还可提供一定的软杀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舰艇提供高于舰炮的对岸攻击火力,这对于当时中型舰艇数量较少又担负有重要的登陆火力支援任务的中国海军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107毫米火箭弹外形图

107毫米火箭弹结构剖视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海军从一开始就要求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要配备在小型舰艇上,毕竟当时的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中的中型舰艇数量太少,不可能专门拔出进行对陆攻击的改造。

为了满足海军提出的该炮要装于250~500吨小型舰艇,在4级海况下能正常使用上使用这一要求,在保留了原8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定向器部分以外,取消了平衡机,调整起落架,使其重心尽量靠近耳轴,以减少不平衡力矩,既简化了机构,减轻了全炮质量又减少了随动系统的功耗。

62式(0111型)火炮护卫艇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近海作战舰艇,安装艇载火箭炮的本意是让其能与装备76毫米舰炮的驱护舰对抗。

与8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相比,舰载型配套了专用的稳定式炮架及火控计算机。这套系统是在107/130毫米艇载多管火箭炮三轴稳定式炮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包括了内装有测量传感器(用于测量本艇摇摆幅值、周期并传输至火控计算机)的稳定式炮架、火控计算机(接收炮架传输来的信号 ,与射击诸元叠加后再控制随动系统)、随动系统(接收火控计算机的控制信号,控制高低、方向电液随动系统驱动发射架,在摇摆的平面内使目标位置相对保持稳定,用以稳定射击线)。随动系统是舰载火箭炮设计的一个技术难点,好在有当年三轴稳定式炮架的技术储备,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进步,随动系统的研制进度倒也跟得上火箭炮的研制进度。

考虑到海上射击和日常维护保障的需要,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配有控制舱,控制舱内装有火箭炮操纵控制台,通过电缆控制火箭炮。需要注意的是舰载火箭炮的控制系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并没有融入舰载火控系统中。

对比下当时中国海军接触过的意大利“斯科拉尔”105毫米舰载多管火箭炮和法国“风暴”160毫米舰载多管火箭炮。从作战使命上来说,国产舰载122毫米40管火箭炮更接近法制“风暴”160毫米多管火箭炮,是以硬杀伤为主,而不是类似于 “斯科拉尔”那样的,以发射干扰弹和照明弹为主。这与当时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无源干扰火箭也有着直接关系。

该舰载火箭炮发射国产81式系列122毫米火箭弹,其主用弹种为122毫米杀伤爆破火箭弹和122毫米钢珠火箭弹。与陆用122毫米火箭弹相比,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战斗部上,杀伤爆破火箭弹战斗部内装梯黑铝炸药6.31千克,密集杀伤半径28.2米,有效破片数3150片。除可杀伤有生目标外,还可对坚固目标构成一定的威胁。而钢珠火箭弹战斗部只装有5.58千克梯黑铝炸药,另预装4096颗直径6.35毫米,质量为1.047克的钢珠作为杀伤部件,也就是说,除了战斗部本身可以形成6322枚有效破片外,还有4000颗钢珠参与杀伤,密集杀伤半径达41.2米,对于有生目标有很大的威胁,但由于战斗部装药量较小,对于坚固目标的效果不如杀伤爆破弹。

81式122毫米火箭炮源自苏联BM21,是八九十年代较为先进的多管火箭炮系统。

单从性能上来说,国产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还是不错的,例如火力猛、突袭性较好、战斗部装药量大,对集群有生目标有较好的毁伤效果等等。除了射程和战斗部威力以外已经比较接近法制“风暴”16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水平,但和之前研制的107/130毫米艇载多管火箭炮一样,最终没能进入中国海军服役。

实际上这点也很好理解,舰载火箭炮本质上仍属于面杀伤武器,对于快速机动的舰艇杀伤效果是很有限的,对付陆地集群目标更为适合。而当时的中国海军首要的目标仍是夺取制海权,对陆攻击虽然也是人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重要任务,但其排序仍在第二,甚至第三位。当时的水面舰艇部队争夺制海权已属吃力,不可能再分出一部分舰艇加装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来充当专用的登陆火力支援舰。

而且海军在试用该炮后也发现,122毫米火箭弹的射程不及国产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虽然瞬间火力高于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单论发射器的成本也低于身管舰炮,但由于火箭弹的成本高于身管火炮用弹,舰载多管火箭炮的性价比要低于身管舰炮。对于当时还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中国海军来说,是选择舰载多管火箭炮还是身管舰炮,这种选择题本身就是单选。

63式130毫米火箭炮有更大的弹丸威力,但体积重量相对较大,最终没有选作艇载火箭炮的母型。

更何况,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与107/130毫米艇载多管火箭炮一样,固有的缺点并没有得到改善,那就是其易损性过高。火箭炮毕竟是一型陆军用支援火炮,并不适合冲杀在第一线。更加严重的是,122毫米火箭弹的长度和全弹质量相对107/130毫米火箭弹有了成倍的增长(81式122毫米杀伤爆破火箭弹全弹质量66.8千克,全弹长2873毫米,而63式130毫米火箭弹全弹质量为33千克,全弹长为1051毫米),装填需要二人合力,这在陆地上不是什么问题,但在海上,这就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了。自动装填系统虽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考虑到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预定列装对象是250~500吨的小型舰艇,再加装一套自动装弹系统,明显是不太现实的。

从以上几点也可看出,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没有进入海军服役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当时的海军真有这样的需求,在舰艇上加装多管火箭炮也不存在什么不可克服的技术难题,唯一的问题在于缺钱。

相关的研制机构在海军不采购的情况下,不得不将该舰载火箭炮改为外贸产品,该炮虽然是一型非常适合海上游击战的武器,但实在是生不逢时,目前没有发现该炮有成功出口的记录。

从40管到50管

随着1996年台海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国海军开始重新把对陆攻击任务纳入了自己的视野中,而此时海军各型舰炮中,76式双联130毫米舰炮因过于老旧开始被淘汰,新装备的H/PJ-33A/B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在自动化和隐身性能上较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进步很大,但舰炮本身的性能却并没有什么提高。与之相对的是,台湾军方装备的155毫米/45倍口径加农榴弹炮在最大射程上均已超过了30千米,这还不算当时的中国海军也没有多少艘装备有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舰艇。

那个时期出现的地炮上船热潮可以说是对岸打击能力缺乏的过激反应。各种演习已经证明了地炮上船的效果也就是个有比没有强(据说当时部队流传的一句话:“船载炮,瞎胡闹,打不准,占航道”),并不能真正解决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缺乏对陆攻击能力的问题。

想凭着身管舰炮解决对陆攻击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不是急切之间能解决的。海军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陆用型多管火箭炮。

50管122毫米舰载火箭炮发射定向管特写

40管122毫米舰载火箭炮的早期样炮

中国陆用型多管火箭炮自81式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炮列装后,在火箭弹的研制上投入了相当的力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为81式122毫米火箭弹研制出了新的火箭发动机和新型高能推进剂,在保持原弹长、全弹质量和战斗部威力不变的前提下,将122毫米火箭弹的最大射程提高到30千米,一举超过了苏制原装货。这型被命名为81-I式122毫米系列火箭弹列装部队后,相关的科研机构再接再厉,研制了全新的火箭发动机,最终,将122毫米火箭弹的最大射程提高到40千米,战斗部质量增加到22千克!直到今天,俄罗斯陆军装备的122毫米火箭弹最大的射程也不过36千米。除配套有高爆杀伤弹和钢珠杀爆弹以外还配有云爆弹、双用途子母弹、杀爆燃弹、燃烧弹、布雷弹等多种战斗部。

81-II式122毫米火箭弹的问世,使得海军重新燃起了对舰载多管火箭炮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快速发展,有些早期的导弹护卫舰已经到了需要退役或是改装的程度,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海军拔出053H型导弹护卫舰“九江”号(舷号516),用以加装舰载多管火箭炮,相比前二代的舰艇载火箭炮来说,这绝对是大手笔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在中国改革开放多年后终于有些底气了。

而且这次海军也不再是简单把陆军用多管火箭炮装到舰上,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采用了2×25这样的特殊结构。也就是说,每门火箭炮由二个25管定向器组成,共50管。

之所以采用这样特殊的结构,就是因为海军舰艇对于火箭炮全炮质量并没有严格的要求,采用50管可以提高瞬间火力密集度,最大限度的弥补火箭炮射击精度不高的缺点。

053型导弹护卫舰好歹有1650吨的正常排水量,在拆除反舰导弹后,有足够的空间和排水量为每门舰载50管火箭炮配套了弹库和自动装填系统,这也是舰大的好处之一。

目前关于舰载50管122毫米舰载火箭炮的资料比较少。笔者推测,其随动系统应该是在舰载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但配有自动装弹机构,该机械由扬弹、输弹、推弹机构组成、可以实现122毫米火箭弹的快速装填。

改装后的“九江”号已经变成了中国海军第一艘专用的对陆火力支援舰,除了5门舰载50管122毫米火箭炮外,其原有的两座H/PJ-33B式双联装100毫米隐身舰炮仍然保留。在极短时间内,全舰可以向目标区域倾泻250枚122毫米火箭弹,可对集群有生目标造成重大杀伤。

“九江”号火力支援舰露面后,网络上几乎是欢声一片,认为中国海军终于找到了老式导弹护卫舰的改进之路,未来一片光明。笔者当时则判断,这只是海军的一次试水而已,而且恐怕试水的结果也会很不乐观。事实证明,笔者的猜测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九江”号仍是中国海军唯一的火力支援舰,此后海军对于老旧导弹护卫舰的处理仍是退役,而不是进行类似的改装。

在笔者看来,海军的这一决定是明智的。舰载5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问世,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之前107/130/122毫米舰艇载多管火箭炮固有的缺点。

国产81-II式122毫米火箭弹40千米的最大射程确实较原装BM-21式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陆军用身管火炮也在进步,以北约制式155/52倍径加农榴弹炮为代表的先进陆军火炮的最大射程也提高到了40千米以上。也就是说,“九江”号火力支援舰在将对方纳入自己有效射程时,实际上自己也处于对方的打击范围内了。诚然,考虑到火力支援舰本身的机动性不错,就算是双方射程相等,压制155毫米/52倍口径自行加农榴弹炮连应该不会感到吃力。但是,如果对方是拥有坚固掩体的牵引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那胜败可就两说了。毕竟舰载5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易损性要远高于拥有掩体的陆军身管火炮。

在当时,受到国内技术及122毫米火箭弹受弹径和容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保证战斗部质量不减的前提下,是很难加装精确制导组件的,就连简易制导组件也没戏,其本质上仍是无控火箭弹,地面密集度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受制于装药量,对于坚固的掩体毁伤效果也不好。实际上122毫米火箭弹更适合对付有生目标仍是非装甲目标和有生目标。

122毫米舰载火箭炮的装填机构盖板

122毫米舰载火箭炮装填口打开的场景

122毫米舰载火箭炮装填场景

别看“九江”号火力支援舰火箭炮齐射时非常壮观,但实际上,其火力只相当于陆军一个40管122毫米火箭炮连(每连拥有6辆发射车,一共是240根定向管),但专用火力支援舰的使用成本要远高于陆军的火箭炮连。实际上,与其指望一艘自身还需要掩护的专用火力支援舰,还不如想点办法尽快把一个122毫米火箭炮连送上滩头阵地,后者的效果会更好。

在笔者看来,适合“九江”号火力支援舰出场的,应该是夺岛(中型以下的岛屿)战斗,靠着密集而猛烈的瞬间火力,对于掩体并不坚固的敌人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硫磺岛日军那样的工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登岛部队的要求,及时提供压制火力,毕竟不是哪个岛都有滩头大的可以放列下一个122火箭炮连的。

122毫米舰载火箭炮发射瞬间

性价比不高、用途单一、日常维护保养成本较高、自身防御能力低下,这样的火力支援舰,海军有此一艘用来验证足够了。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用老旧导弹护卫舰改装专用火力支援舰,除非是在战时应急,否则未必合适。这种改装,老式导弹护卫舰原有的防空、反潜能力低下的缺点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大量装备易损的火箭弹后,更需要编队中的其他舰艇提供掩护。而且老旧导弹护卫舰由于使用多年,无论是舰体结构强度还是主机寿命都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改装成火力支援舰后,其日常的保养维护费用自然也低不了。

如果在临战时,海军亟需火力支援舰艇的话,无论是老式的037型反潜护卫艇还是新式的022式导弹快艇都是个更好的平台,利用现代数据链进行协同的艇群,在火力密度上绝不会逊色于“九江”号,而因其自身吨位小、机动灵活、其被敌炮命中的可能性更小。就算是学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海军,直接把登陆舰艇改成专用的火力支援舰,效果也不会比“九江”号差多少。

这恐怕也是目前中国海军中只有“九江”号一艘专用火力支援舰的原因吧。

当然,舰载50管122毫米火箭炮在技术上还是有所收获的,将该炮装于轮式车辆上,就形成了今天远销海外的“沙尘暴”50管122毫米火箭炮。

“远火”上舰

前文说过,舰载火箭炮的很多缺点实际上是受限于122毫米这一口径的,如果能把更大口径的多管火箭炮搬上舰会不会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个很有创意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中小口径火箭炮身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对于大口径火箭炮也不是一点都不重视,83式273毫米多管火箭炮虽然因性能原因没能大量装备部队,但总算为国产大口径火箭炮开了个头。

此后,国内相关的厂所推出了一系列大口径火箭炮方案,但最终都没能得到军方的青睐。直到苏联解体后,作为其大口径火箭炮最优秀代表的9K58(BM-30)式“龙卷风”300毫米多管火箭炮进入了中国陆军的视野。

在与国内的WM-80、WS-1等多种大口径火箭炮方案进行比较后,军方最终选择了从俄罗斯引进9K58式“龙卷风”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的部分部件和技术后,自行研发国产的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被授予制式型号:PHL-03式300毫米多管远程火箭炮,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03式远火,列装解放军部队后,成为了陆军的远程打击的主力。

在陆军装备PHL-03式以后,海军也对于该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其发射的常规无控火箭弹的最大射程就达到了70千米,超过了身管火炮发射的常规弹药50%以上,而且300毫米火箭弹在威力上更是远在122毫米火箭弹之上,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为登陆部队提供足够的压制火力。

从导弹护卫舰变身为火力支援舰的516号护卫舰

与之前海军专门拨出一艘“江湖”级导弹护卫舰进行改装不同的是,这次海军要谨慎的多,同时考虑到国产PHL-03式火箭炮的体积和全炮质量都较81式122毫米多管火箭炮有了成倍的增加,所以这次特意选择了一艘吨位更大的“世昌”号国防动员舰。

也是考虑到PHL-03式多管火箭炮的体积和尺寸,海军并没有选择12根定向管,而是将其定向管减少到8根,同时300毫米火箭弹那惊人的尺寸和全弹质量已经不是人工能装填了的,所以在原舰载50管122毫米火箭炮自动装填系统的基础上,专门为其研制了自动装填系统。

不过,与舰载50管122毫米火箭炮一样,海军在经过几年的试验后,同样没有大量装舰使用,与陆军把PHL-03式远程多管火箭炮作为陆军远程主力重炮的情况完全相反。

是舰载8管300毫米火箭炮性能不好吗?当然不是,作为苏联解体前研制并装备部队的最先进的一代大口径多管远程火箭炮,9K58式“龙卷风”的性能并不逊色于发射无控火箭弹时的美制M270型火箭炮(M270还可发射射程达300千米的陆军战术导弹,这是个优势,但苏联军队中同样列装了数量众多且性能优良的近程弹道导弹)。更何况,国产PHL-03式300毫米多管远程火箭炮还配有国产新一代300毫米远程火箭弹,其最大射程达到了150千米,达到了近程弹道导弹的水平。并在近几年陆续配备了制导火箭弹、国产巡飞弹等一系列先进弹药,其整体火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保证威力的同时,无论是苏联陆军还是中国陆军都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大口径火箭炮射程的增加,其射击散布几乎是同步增大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9K58式“龙卷风”火箭炮引入了火箭弹简易制导技术,在火箭弹主动段对其进行方向和距离的修正,使之射击精度大为提高。根据俄方的资料,采用这一技术的大口径火箭弹弹着点密集度提高一倍,射击精度提高2倍。而中国陆军也认为,其射击密集度提高到1/300,这一数值已经非常接近身管火炮的水平。

既然舰载8管300毫米火箭炮在威力和射程这2方面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为什么海军没有把该炮用于改装老旧护卫舰或是新建专门的火力支援舰。

在笔者看来,问题还是出在舰载300毫米火箭炮自己身上,它在解决了一些122毫米火箭炮的缺点后,仍有一些固有的缺点没有解决。

首先就是性价比比较低,大口径火箭弹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据国内公开报道,一枚常规的集束式火箭弹单价就达到了75万元人民币,如果内装的是末敏弹一类的制导弹药,那么成本还会成倍上升。如果放到以前,就算是贵,考虑到其射程和弹药威力的优势,海军就是咬牙也得买。但现在,随着国产H/PJ-38式单管130毫米舰炮及其配套的火箭增程末制导炮弹的列装,海军有了性价比更好的选择。

在“世昌”号上进行测试的8管300毫米远程舰载火箭炮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欢迎你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