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被視爲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先後講學於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龍溪鄴業等書院,培養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人才。


崇禎九年(1636年),朝廷再次啓用黃道周,遷左諭德,任經筵日講官、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經過時間的流逝,黃道周當初的話,幾乎一一應驗。雖然他的忠言太過逆耳,但崇禎其實是真心想當一個好皇帝的。黃道周學識淵博,直言敢諫,名氣又大,確實值得任用。

黃道周出身貧寒,以孝順雙親而聞名。可這回,他卻因這個“孝”字,栽了個大跟頭。道周連着遞了數次辭職報告,崇禎皆不允。非常湊巧,有人在這時候彈劾了鄭鄤,說他曾打過自己的母親,犯了大逆之罪。關於這件事,有兩種說法。一是,鄭鄤年少時,因爲其母悍妒,犯了七出之過,其父想要教訓她。鄭鄤不願意父親因此留下不好的名聲,也怕父親下手太重,便哭着請求代父親杖責母親,做個樣子。還有一種說法是,鄭鄤確實對他母親不好,只是騙過了曾經在他家小住過一段時日的黃道周。


不管真相如何,鄭鄤被凌遲處死了。而這樣一個“不孝”之人,黃道周居然稱讚他文章寫得好,自然說不過去。這個把柄,被楊嗣昌牢牢抓在了手裏。崇禎十一年七月初五,黃道周在御前會議中連上三疏,攻擊沒有回鄉丁憂的楊嗣昌、陳新甲、方一藻三人不忠不孝(按照封建社會的慣例,父母死應該丁憂守制,不能出仕做官),直斥楊嗣昌“天下無無父之子,亦無不臣之子”。

但黃道周顯然忽略了一點,奪情起復楊嗣昌等人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皇帝,高高在上的崇禎。他罵他們不忠不孝,無異於當面給了崇禎一個耳光。爲此,崇禎極力袒護楊嗣昌,這君臣二人聯合起來,光是氣勢上,就足夠碾壓黃道周了。然而黃道周依然雄辯滔滔,“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


辯論的結果,是黃道周佔了上風。可惜他贏了辯論,卻輸了天子的心。崇禎怒不可遏,斥責他:“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這場辯論之後,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到江西任按察司照磨。這正犯了崇禎的大忌——他最恨官員之間相互勾結。於是,被激怒的崇禎,下令將他們兩人都逮捕入獄,以“僞學欺世”之罪重治,好在幾位大臣力諫,這才改爲廷杖八十,永遠充軍廣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