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神話還是歷史中,姜子牙留給後人形象都是精通奇門遁甲,還封了幾百位神仙,但是事實如此嗎?姜子牙爲炎帝后裔,祖先爲貴族,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地,以呂爲姓。世上沒有永遠的貴族,也沒有永久的富貴。等到姜子牙這一代,姜子牙已經淪爲庶民。有段野史這樣記載,姜子牙一直靠乞討爲生,他聽說終南山有道觀,與其天天的乞討還不如去道觀混喫混喝呢。於是他32歲上山學道,72歲下山,在終南山學道40載,他也並未娶妻相傳他得妻子姓馬,但是“馬”這個姓氏是在周朝幾百年後纔出來的,在周朝時候根本沒有這個姓。


他出山後窮困潦倒,做什麼買賣都賠本,八十多歲纔在滑水邊上釣到周文王這條大魚,受到重用,輔佐文王武王父子興周滅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歷史名人居然還和棗強縣有一段淵源。


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尉繚子云太公望行年七十,賣食棘津雲。古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原來姜子牙在年過七旬的時候曾在棘津賣過喫的。那麼這個“棘津”是哪兒呢? 歷朝歷代的史書講到地理疆域,都有明確記載,“棘津”即爲“廣川”就是棗強北部、故城西北部、景縣西南部一帶。


康熙十七年(1752)本的和嘉慶九年(1804)本的《棗強縣誌》,都提到姜子牙“築臺賣漿遺址在縣城北李倉口”一帶,而且配有繪圖。縣誌裏說賣漿,不管是賣食還是賣漿,都是小喫之類。還有一說,漿,古代即酒也。


棗強不只有姜太公的賣漿臺,還曾經有座供奉姜子牙的太公祠。據縣誌記載,賣漿臺在棗強縣城北十里李倉口一帶,而太公祠就在縣城西門外,清朝中葉以前遺址尚存,嘉慶版縣誌說曾經有御史下令重修,可是當地老百姓傳說“臺幾再修,皆不利於村民”,所以“任其陵夷可也”,也就隨它去了。這樣數百年過去,臺和祠的遺址當然已經荒廢湮沒鮮爲人知了,可在棗強歷史上,卻有很多文人墨客登臨憑弔,留下了不少紀念的詩文。像萬曆年間任真定府按察使的鄭一麟、御史何爾健的《賣漿臺記》,棗強官員胡夢龍、徐禎和文人江學詩、江澂、劉元煃的詩,都是通過憑弔姜子牙賣漿臺抒發在困苦裏成長的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