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虑到现实需求,1958年,苏联决定进行V-8直升机(单涡轴发动机)研制,同年米里设计局就拿出设计方案并得到空军支持。中方于当年底开始验收,1979年2月首批6架米-8直升机(空军3架、海军3架)由苏联转场抵达国内,整个米-8购入过程最大的冲突随后发生。

苏联AK-47突击步枪因其产量巨大、皮实耐用,一度成为游击界三大神器之一。同样在空中也有一款全球产量最高,被称之为直升机界的“卡拉什尼科夫”——米-8“河马”中型多用途直升机。
“河马”研制厂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米里设计局,作为苏联最大的直升机研制机构,从1949年米-1“野兔”开始,经过数十年打造建立起庞大的米氏家族。先后推出知名或不知名的多款直升机型号,包括:米-4、米-6、米-8、米-10、米-12、米-24、米-28等运输/武装直升机,特别是在中型/重型运输直升机方面绝对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多款机型都经历过实战考验相当可靠,更何况性价比还高因此很受国内外用户喜欢。
米-8研制之前,米里设计局已经打造了两代4款直升机,分别以活塞发动机及涡轴发动机为动力。前者代表机型是米-4多用途直升机、后者代表机型是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特别是米-6的研制成功对苏联广袤国土上军民运输意义相当大。米-6开创直升机挂短翼先河,同时打破多项纪录成为当时载重最大直升机,最大内部载荷12吨、外挂载荷8吨。大有大的好处同样也有所欠缺,比如经济性不佳总不能拿重型直升机干中小型直升机就能办到的事,毕竟燃油和折旧保养都挺费钱费力。
考虑到现实需求,1958年,苏联决定进行V-8直升机(单涡轴发动机)研制,同年米里设计局就拿出设计方案并得到空军支持。其实同属二代直升机的米-6已经有多种创新,包括活塞改涡轴动力(动力更强)、单发变双发(安全性更高)、飞行速度首超300千米/小时等。因此对于单发V-8来说这只是开始,1960年5月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制V-8A双发涡轴直升机,很快1961年6月24日,首架V-8原型机成功首飞,7月展出12月起进行国家级试验。
V-8原型机采用一台AI-24B涡轴发动机(2737轴马力),一副四片桨叶旋翼,独眼巨人的造型很怪异让大家开开眼。注:米-8的研制本来就是一个米里和苏联高层斗智斗勇过程,本文侧重点不同先简单略过。
1962年8月17日,双发版V-8A原型机成功首飞,该机采用两台TV2-117涡轴发动机(单台1732轴马力),先用4片桨叶旋翼系统后改为5片金属桨叶。V-8A采用边飞边改的方式逐步完善,后期由于增加运兵要求有了多种改进。包括前面提到的4片桨叶改5片可以有效降低振动、改善飞行性能,舱门改为滑动式,新增自动驾驶仪、电热防冰系统等。特别是双发布局带来好处多多,增加旋翼转速和发动机输出功率自动匹配控制系统,在单发故障时该系统能自动提高另一台发动机功率以维持飞行,同时还更换了耐坠机身安全性能更佳。
1965年8月2日,5片桨叶版V-8A进行试飞,随后以第五架原型机为基准开始转入生产型。同年第一架生产型米-8P参加巴黎航展,受到高度好评从此开启全球最好中型直升机生涯,米-8有多种改型包括客运型、武装型、搜救型等。以军用型为例基本性能如下:空重7.26吨,最大起飞重量12吨,最大内部载荷4吨、最大外挂载荷3吨。最大飞行速度26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3975米,航程465千米,转场最大航程1200千米(带副油箱)。
当时国内直升机领域的实力背景如下,仿自米-4的直-5作为第一代活塞动力机型,实际上性能已经落后不能完全满足部队需求。但是缺少替换机型只能继续承担主力,意识到不足的空军于1964年向苏联订购5架米-6重型直升机,目的是引进少量机型同时学习和提升技术水平。不过由于双方在是否提供信标机问题上僵持不下,最后苏联于1966年7月决定撤销合同,作为弥补另外提供5架伊尔-18客机替代。
米-6的事情还没搞清楚情况下,1966年初苏联居然向中国推荐出售2架米-8直升机,这距离双发V-8A首飞也才一年不到诚意挺足。意外来的就是这么突然,让人毫无心理准备,接下来3月份苏联方面又提出可以提供8架米-8,并且在1967年就可以交货。惊喜之下没过几天,4月5日苏联又告知由于米-8技术不过关暂时还不能提供,因此首次米-8购买在大起大落中宣告结束。
由于这一改变,中方决定向法国购买SA316“云雀”Ⅲ直升机(1961年定型生产),这是中国采购的第一款法制直升机,至少在当时来说性能相当先进。“云雀”Ⅲ最大起飞重量2.2吨,最大航程54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小时,个头虽小多用途能力一点不弱。
提到“云雀”Ⅲ直升机总是忍不住配这张图,气质美女曾经扮演女儿国国王的朱琳老师(右),背景就是当时的主力直-5以及“云雀”Ⅲ直升机。
1970年11月,空军建议向苏联采购米-8直升机,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此时中苏关系已经不是那么友好,但贸易往来一直没有中断,每年该做的买卖照样做。根据苏联方面提供的1971年度可供出口货物清单显示,其中包括10架米-8中型直升机,考虑到还在充当主力的老直-5以及1969年才首飞的拉长改型直-6。两者和米-8都没办法相提并论,如果能将米-8购入并实现技术引进,将来可以大批量替代直-5/6直升机。
何况还能利用其平台改造海上救护、反潜巡逻等机型,同时米-8配套的涡轴发动机对我们来说更加实用,参考借鉴价值很高(外来技术引进渠道太少也是没办法的事)。1971年3月2日,空军申请增购3架伊尔-62客机以及10架米-8直升机,24日得到总理批示。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当顺利,1971年9月8日中苏双方签订购买合同(米-8客运型),1972年4月10架米-8交付完成,空军获得8架海军得到2架。
凡事讲究趁热打铁,接下来1973年中苏贸易协定中又多了10架米-8直升机,同样是客运型5架给空军、5架给民航。原计划于1973年第四季度交付,由于苏联方面推迟晚了四个月于1974年交付验收。空军动作很快1973年12月在上批还没完全交付的情况下,就派出团队赴苏联谈判,双方于1974年5月29日签订购买下一批次10架米-8合同。这批米-8直升机同年11月开始交付验收,1975年1月最后一架完成交付,转场国内。
注意看下面这张照片,米-8直升机尾部民航涂装和机舱内出来的吉普外加无后座力炮(好像北京吉普+105无后座力炮),是不是有点意思?
不要以为米-8的购入到此结束,1978年中苏贸易协定中再次出现10架米-8,这次是空军4架海军6架。中方于当年底开始验收,1979年2月首批6架米-8直升机(空军3架、海军3架)由苏联转场抵达国内,整个米-8购入过程最大的冲突随后发生。大家都知道同期对越自卫反击打响,苏联以此为由停运剩下的4架米-8直升机,由于理亏再加上中方不断争取,苏联方面最后以赔偿200多万元外加正常交付余下4架而告终。
四批数十架米-8直升机的购入,极大充实了当时很虚的海空军以及民航团队,虽然购买的是客运型但并不影响动手改造。陆航成立后原装备空军米-8陆续交付使用,随着直-8、米-17等新型号的不断更新装备,米-8目前已大部退役仅有少量在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