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此时,德军已经从进攻格罗德诺和明斯克筑垒地区发现了苏军的漏洞,那就是苏军所谓的筑垒中看不中用,不仅堡垒之间形不成交叉火力,而且堡垒的坚固性和配备的重火器在德军装甲和空中打击力量面前没有任何优势。二战苏德战争中,明斯克战役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闪击苏联,中央集团军群两支装甲大军包围苏军4个集团军,并于27日占领明斯克。

二战苏德战争中,明斯克战役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闪击苏联,中央集团军群两支装甲大军包围苏军4个集团军,并于27日占领明斯克;第二次是1944年6月29日,苏军发动明斯克反击战,三个方面军围歼德军第4集团军,并于7月3日收复明斯克。同样是进攻战斗,但苏军在第一次明斯克战役中却遭遇了滑铁卢,原因就是把防御战打成了进攻战斗。

01德军闪击苏联,苏军有险不守,防守打成了进攻

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以后,西方方面军主要担负着防御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方向突进的任务。但是,方面军指挥员巴甫洛夫却疏忽大意,在苏军统帅部3号反击命令还没下达之前,他已经派出先头部队在苏波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和格罗德诺展开进攻。本身这个决定也没有太大毛病,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苏军提前构筑的堡垒地区,对阻止德军进攻是有防御效果的。但是,巴甫洛夫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兵力上的差距。中央集团军群是德军进攻苏联三路大军中最强的一支,除了第4、第9两个集团军外,还有第2、第3两支装甲集团,总兵力56个师、2个旅和1个航空队,坦克1700辆,各种火炮3000门,以及910架作战飞机。相比苏军,只有第3、第4、第10、第13四个集团军44个师,虽然有第6、第11两个机械化军,但都配置在方面军二线预备队,在装甲打击力量方面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苏军采取的是梯次防御部署。兵力沿布列斯特要塞、格罗德诺要塞到明斯克要塞以及斯摩棱斯克要塞一线配置,兵力分散,并且空中打击力量在战争开始第一天就遭到德军突然袭击,仅西方方面军就损失了500多架飞机和20多座机场,空中力量基本瘫痪。

战前5月份,在前线的军官们曾发现德军有异常行动,请示巴甫洛夫加强各筑垒地区防御,并配备必要重火器,但都被巴甫洛夫否定。他和斯大林的判断差不多,德军不可能进犯苏联,致使苏军错失了关键的准备时间。

从这个层面讲,战争打响后,巴甫洛夫从明斯克方向抽调大量装甲部队到格罗德诺阻击德军,致使明斯克兵力空虚,客观上这是造成明斯克战役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把防御战斗打成了进攻战斗,这个失误巴甫洛夫还是要认的。

02格罗德诺被困,苏军仓促撤退,明斯克无险可守

有些人认为,巴甫洛夫命令进攻也没有错,因为战争爆发当天,斯大林和朱可夫联合签署了第3号反击命令,要求苏军全线反击,把德军撵到边境线上去。但西方方面军的局势并不允许他这么做。

首先,当巴甫洛夫下达反击命令时,他自己也找不到部队在哪里。战争打响,德军就瘫痪了苏军的指挥系统,他只好来到第10集团军司令部,在这里仍然联系不上其它部队。等他联系上各个集团军时,所有部队都处在各自为战和被德军分割包围的境地。这时候,他仍然向第10集团军下达了进攻命令,客观上,第3、第10两个集团军就是冒着德军前进的包围圈主动钻进去的。

其次,当巴甫洛夫发现两个集团军误入包围圈后,迅速下达向明斯克撤退命令,但已经晚了。仅一天时间,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就抛开被围的苏军两个集团军,而直接绕过比亚韦斯托克,直接向明斯克夹击前进,就这样,德军在布列斯特和明斯克一线把苏军包围在三个包围圈中。一个是布列斯特要塞,一个是格罗德诺筑垒地区,一个是明斯克。这才是西方方面军失利的重要原因。

再次,明斯克无险可守,苏军防御形同虚设。实际上,即使巴甫洛夫撤退到明斯克一线也于事无补。因为此时,德军已经从进攻格罗德诺和明斯克筑垒地区发现了苏军的漏洞,那就是苏军所谓的筑垒中看不中用,不仅堡垒之间形不成交叉火力,而且堡垒的坚固性和配备的重火器在德军装甲和空中打击力量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在巴甫洛夫向第3第10两个集团军下达撤退命令时,德军的战斗机和装甲炮火已经将明斯克外围的堡垒摧毁得差不多了。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从一开始就在战术运用上出现了问题,从6月22日战争打响到27日德军占领明斯克,中间就5天时间,德军是目的明确直插明斯克,而苏军却在战与退中选择犹豫,时间就在包围圈中白白流过。

03包围圈一个比一个大,苏军梯次防御成为摆设

从战后揭秘的资料看,要不是博克元帅阻止,古德里安当初的想法是把包围圈扩大到斯摩棱斯克,因为他从西方方面军的进攻部署中看到了希望,只是博克元帅怕装甲突击纵深太大,步兵跟随不上,容易陷于苏军的包围。那么问题来了,古德里安为什么敢放心大胆地绕过比亚韦斯托克,而直接在明斯克形成包围圈呢?这与苏军的筑垒地区有关。

第一,苏军的筑垒地区历史久远,一战以后就已构成。熟悉苏德战争历史的人都知道,苏联有个很有名的斯大林防线,本来也是为防西部敌人入侵修建的,但在1939年波兰战役发生以后,苏联边境向西扩展了500多公里,苏军随即将筑垒地区向西延伸,原斯大林防线被拆卸。由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原有防线尚未彻底拆卸完,苏军又紧急修补完善,到战争爆发,明斯克一线的各个筑垒地区有的基本处于半截子工程。可想而知,巴甫洛夫想以这种防御堡垒,怎么可能阻挡得了德军的装甲进攻呢?

第二,筑垒地区梯次防御对苏军的影响。应该说,巴甫洛夫无论是选择进攻还是防御,他始终在与德军作战,这个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出在他没有选择正确的战略战术。本身依托梯次筑垒地区有一定的优势,比方说布列斯特要塞的防御就很成功,如果后来苏军有预备队补上,德军还要进攻一段时间。原因就是守军依托坚固工事,使用轻重火器大量消耗了德军有生力量。但巴甫洛夫想法太简单了,他将仅有的两支机械化军全部派到前线与德军硬碰硬,苏军的老旧坦克哪是德军坦克的对手,既没空中支援,又没有装甲优势,仅靠半截子工程堡垒防御,苏军很难坚持下来。

第三,德军包围圈还未形成时,苏军有一次突围机会。西方方面军最终失利,30多万人被俘,明斯克失利,莫斯科西部门户洞开。但是在这之前,巴甫洛夫如果在格罗德诺被困时就向统帅部请求增援,明斯克还可能没那么快落入敌手。但直到他发现情况不对,眼见撤退到明斯克无望时,才想起求援。德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格罗德诺和明斯克,前锋已经开始向斯摩棱斯克进军了。

总结:苏德战争第一次明斯克战役,作为德军闪击苏联的首次重大胜利,使苏军西方方面军陷于绝境。作为西方方面军来说,明斯克的失守,一是对筑垒地区的防御和准备不足;二是把防守打成了进攻,完全钻进了德军布置的口袋。虽然苏军对前线指挥员进行了严厉的问责,但也从中汲取了许多经验教训。一方面,面对德军装甲闪击战的优势,苏军应该极力避免与德军正面交锋,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另一方面,德军习惯使用钳形夹击攻势,苏军只要预留强大的预备队,就可形成对德军侧翼的牵制作用。这一点,在随后的各场战斗中,苏军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朱可夫: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 二战勒热夫战役,苏军用连续进攻换空间,完全解除莫斯科后顾之忧

二战苏德战争,苏军3个集团军被围格罗德诺,古德里安抄了后路

二战白俄罗斯战役,苏军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向心突击成为首选

二战苏德战争,苏军从战略防御向连续进攻的转变,斯大林十次打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