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稱呼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羣體、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都會有不同的稱謂。比如一國之主,自稱爲朕,被稱萬歲。再如普通男子,15歲左右稱束髮,意指束髮而就大學,是學習各種技藝的好時光;20歲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30歲稱而立,語出《論語·爲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爲“而立”之年;40歲爲不惑之年,60歲爲花甲,70爲古稀……


“黃花閨女”這個詞語從古代流傳至今,想必其言下之意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古代還沒有出嫁的女子,未婚女子的統稱。黃花閨女的意思大家都懂,可黃花閨女究竟有什麼由來呢?其實這一次是出自於金陵,當然這也解釋了爲何黃花閨女偏偏是黃花不是白花,紅花的原因。

黃花閨女,即指“處女”。古代未婚女子梳妝時喜愛“貼黃花”,或用黃色顏料在額頭、兩頰畫成花紋,或用黃紙剪成花樣粘貼,或用黃色花瓣裝飾。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黃花”代表高潔的菊花,引申女子的貞節。


比如一國之主,自稱爲朕,被稱萬歲。至於未婚少女爲何被稱爲“黃花閨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婦女們雖不再貼黃花了,但人們仍把沒有出嫁的年輕女子稱爲“黃花閨女”。

中國人對稱呼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羣體、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都會有不同的稱謂。比如一國之主,自稱爲朕,被稱萬歲。再如普通男子,15歲左右稱束髮,意指束髮而就大學,是學習各種技藝的好時光;20歲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30歲稱而立,語出《論語·爲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爲“而立”之年;40歲爲不惑之年,60歲爲花甲,70爲古稀……

對於女子,古人也有許多稱謂,其中的“黃花閨女”,是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就是現在的處女。至於未婚少女爲何被稱爲“黃花閨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南朝宋武帝劉裕有個漂亮的女兒叫壽陽公主,正值愛玩的年紀,有年的正月,壽陽公主和一幫小宮女玩撒嬉戲累了,就躺臥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這時恰好有一陣微風吹來,被吹落臘梅花中,有幾朵碰巧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水漬染後,在壽陽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像是印到肌膚上了,拂之不去。

年輕的少女,額頭印着淡淡的臘梅,煞是好看,就連一旁的宮女們都被壽陽的美麗所深深吸引住了。

壽陽的母后得知這一神奇現象後,趕緊把女兒招到近前,因爲有了花痕相襯,女兒愈發靚麗,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後纔將其用水洗掉。

此後,愛美的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以助美觀。宮女們見了,個個稱奇,並跟着仿效起來。並且,這一做法漸漸由宮裏傳入民間,這種妝扮還被人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梅花妝”(或簡稱“梅妝”)。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太平御覽》)。”

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儲藏起來,可以隨時取用。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傳說是美麗的,真實情況又如何呢?其實,未婚女子“貼花黃”的歷史比劉宋還要早,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北朝民歌《木蘭詩》就已經有了“貼花黃”的描寫——木蘭完成替父從軍的任務、安全近返家後,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拾女兒妝: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北朝的建立是早於劉宋的,北魏一個普通民間女子早已貼花黃,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另外,“黃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因此,人們在閨女前面加“黃花”,不僅表示這個女子還沒結婚,而且說明這個姑娘品德高尚,心靈純潔,情操貞節。


這種習俗直到金、元的遊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後,才慢慢消除。婦女們雖不再貼黃花了,但人們仍把沒有出嫁的年輕女子稱爲“黃花閨女”。從此,“黃花閨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得以流傳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