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春秋到唐代,這前後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即使中間出現了貂蟬、王昭君這兩位美女,但人們的認知已經定型了,一說到美女,那首先想起來的便是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人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人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則是四個精彩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落雁"講的是昭君出塞,"閉月"講的是貂蟬拜月,而"羞花"說的則是楊貴妃醉酒觀花的故事。幾千年來,人們漸漸習慣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具有絕代芳姿的女子。

在古代,那些雙方互相有感情,不論怎麼樣都覺得對方無處不美的人,有一個說法,叫做"情人眼裏出西施"。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典故的,原是宋代諺語,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山谷上》:"諺雲:情人眼裏有西施"。意思是在有情人眼裏,女子像西施一樣美麗。典故出處則是在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五回:"他眼也不轉看着元娘,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裏出西施。"

我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四人既然能並稱,那足以證明四人的容貌都是極好的,那爲何古人卻獨獨說"情人眼裏出西施",卻沒有情人眼裏出其他幾人的說法呢?

書中有云:越諸暨苧蘿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又稱西子,小字夷光。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爲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爲美女之代稱。西施常浣紗於水上,魚爲之沉,故有沉魚之說。由此可見,西施的美,是當之無愧的。這樣看來,西施既然都是四大美女之首了,那說"情人眼裏出西施"似乎也沒什麼不妥之處。但倘若仔細推敲一番,便可知道這種說法並不僅僅是因爲美貌這一外在因素。

首先,最明顯的一個原因是四人所處時代不一樣,簡單來說,是四個美女出生的早晚不同。西施是春秋時期越國人,王昭君是西漢時期南郡人,貂蟬是東漢末年山西人,而楊玉環則就更靠後了,是唐代蒲州人。從時間上來說,西施所處的年代最早,人們當然會拿西施來比喻了,若是貂蟬或者昭君出生的年代最早,那或許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可能就是"情人眼裏出貂蟬"或者"情人眼裏出昭君"的說法了。

其次,這也同人們的認知習慣有關係。春秋時期,西施的美貌已經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了,人人都知西施美,然後到了西漢時期,出來一個王昭君;到了東漢,出來一個貂蟬;到了唐代,又出現一個楊貴妃。從春秋到唐代,這前後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即使中間出現了貂蟬、王昭君這兩位美女,但人們的認知已經定型了,一說到美女,那首先想起來的便是西施。因此,也不怪乎後人在形容兩情相悅的人時用的是"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個說法,而不是別的美女了。

或許我們也可以以現代人的思維來解釋爲什麼情人眼裏出西施,而不出其他美女的現象。我想,忠誠度,這個詞,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解釋。有人做過一項研究,選取幾個正處在戀愛中的人,向他們出示一張漂亮的陌生異性的照片,然後讓這幾個參與者寫下他們最近的與伴侶有關的浪漫的事情。這項研究要求,當你在寫下那些浪漫的事情時,如果頭腦中出現了剛剛看到的漂亮的陌生異性的照片,就要在旁邊的之上打一個對勾。結果是,對勾的數量不過是浪漫的事情的數量的六分之一。那麼很顯然,當我們足夠愛自己的伴侶,我們很難被其他漂亮的異性吸引。因此,即便是有其他的美女——貂蟬、昭君等,人們的眼裏也只有西施——自己的伴侶。

情人眼裏出西施,這是一句很美的話。不管他人的外貌多麼好,你的眼裏心裏,始終都只有你愛的那個人,你的眼裏心裏,都只有你喜歡的"西施",沒有他人。波斯作家薩迪說:"凡是心中所喜歡的,看起來總是最美。"如今看來,確是如此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