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遍佈各地的二維碼支付,爲何在日本寸步難行?本文通過日本的電子支付概況和國家層面兩方面的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

在談論二維碼支付前,需要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目前移動支付最大的市場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手中,如支付寶、PayPay等。

各大銀行或因爲機構臃腫、轉型太慢;或因爲在傳統行業浸淫太久、缺乏互聯網思維;或因爲業務未涉及電子商務,錯失移動支付第一波紅利。

總之,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傳統銀行與移動支付失之交臂。

一、日本電子支付概況

根據日本MMD研究所於2020年1月針對手機移動支付的研究報告[1]顯示:在所有支付方式中,日本人最青睞的還是現金,其次爲信用卡。使用手機作爲日常支付方式的人只佔29.6%。

樣本數48208,可多選

與中國二維碼支付一統天下不同(近些年,以雲閃付爲代表的NFC支付也開始逐漸興起),日本的移動支付是二維碼支付與近場支付(以NFC和FeliCa技術爲主)分庭抗禮。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只有29.3%的人使用過二維碼支付,25.2%的人使用過近場支付。

二、沒有市場的二維碼

若要了解爲何二維碼支付在日本打不開市場,我們還要從上圖日本支付的現狀着手,找到其他佔比較高的支付方式搶佔市場的原因,用排除法進行分析。

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將“日本爲何不用二維碼支付”分解成三個問題:爲何日本人那麼喜歡用現金;爲何日本人那麼喜歡用信用卡;爲何日本的近場支付發展這麼迅猛。

1. 現金支付

日本推崇現金交易早就是一個共識了,常看到有人分析,這是因爲日本人對安全、隱私的重視。

但我卻認爲這個觀點有待商榷,如果稍微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就能知道,日本的現金交易到底有多麼的不安全、不隱私。

在這裏講一個關於日本的小常識,日本紙幣最低面值是1000日元,硬幣最低面值是1日元。

據FamilyMart的官方統計,日本便利店平均單次消費金額爲500~600日元。這代表着在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的消費場景,是用不到紙幣的,完全用硬幣進行交易。

而日本的商品支付金額由商品價格+消費稅兩部分組成,消費稅有時還會變動。因此,即使商品價格都是整數,最終顧客要付的錢也經常是108、499之類的數目,有零有整,十分不方便。

日本的硬幣,最大面額5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3元。

想必大家都清楚,硬幣是多麼容易丟,找硬幣是多麼費事。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在翻找硬幣的過程中,會將錢包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毫無隱私可言。

那些認爲現金支付能夠保護自己消費行爲隱私的觀點更是無稽之談,因爲信用卡支付在日本大受歡迎,卻和移動支付一樣會暴露自己的消費行爲。

因此,我認爲日本對現金交易的推崇,與安全、隱私關係並不密切。日本推崇現金交易的真正原因,是銀行的推波助瀾。

在日本,從ATM機裏取錢,是需要手續費的,而且手續費並不低。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銀行,其主要利潤來源就是手續費。

這裏用最特殊的Seven銀行(7-11背後的銀行,主要靠ATM機手續費盈利)舉例。2019年Q1,Seven銀行營業收入298億日元,其中有270億來源於ATM機的手續費。[2]

銀行通過ATM手續費獲得的收入佔其營業額的90%以上。

即使是業務綜合性極強,ATM取款手續費最低(工作時間取款免手續費)的郵政銀行。

2018年通過ATM機手續費獲得的收入也高達145億日元,雖然只佔總營收比重的1%,但百億級別的市場也不是能夠輕易放棄的。

基本不收手續費的郵政銀行每年通過ATM手續費獲得的收入也有上百億

有如此大的利潤和市場在背後,銀行自然不願意推廣無現金交易。

2. 信用卡支付

在之前的調查中可以看到,日本信用卡的使用佔比高達73.2%,是除了現金以外最多的。

這無疑會大大影響二維碼支付的推行。首先要明白,在上述幾種無現金支付方式中,信用卡是唯一一個不僅不會損傷銀行利益,反而還會爲銀行帶來營收的方式。

這很好理解,因爲你若不用信用卡,那你就要繳納信用卡年費;你若常用信用卡,銀行就能從你的消費中獲取1%~2%的佣金。

因此,信用卡是一個不存在銀行阻力的無現金支付方式。日本信用卡的使用歷史要遠長於中國,因此各個銀行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機制,可以通過信用卡帶來十分可觀的利潤。

如果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勢必會對銀行的收入產生衝擊。但第三方平臺若是想介入支付,又必須與銀行進行合作。

因此,銀行作爲既得利益者並不願意主動推廣第三方支付平臺,目前主要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占主導地位的移動支付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生存的土壤。

與國內不同,日本的信用卡大多數是各個商家發放的。很多商家都和銀行推出了其特有的信用卡,該卡除了進行一般的刷卡消費外,也是商家的會員卡、積分卡和優惠卡。因此,在沒有額外推廣活動的前提下,想讓顧客從刷卡消費轉變爲刷手機消費有着不小的壁壘。

除了銀行和顧客兩方面的推廣壁壘外,日本的低儲蓄慾望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步入“消失的三十年”以來,日本的家庭儲蓄率逐年降低,2013年更是達到了負值。

圖片來源知乎用戶@石川風

家庭儲蓄的降低是日本低存款利率、低貸款利率帶來的必然結果。相信各位讀者也一樣,如果存款不給利息,貸款無需繳納利息,大家肯定都會更願意貸款消費。從家庭儲蓄的降低可以看出,日本的年輕一代正在逐步走向“月光”社會,花未來的錢並不需要揹負上額外的債務。因此,信用卡這種透支未來進行消費的方式,比各類移動支付需要先存錢再消費的方式更適合日本社會。

3. 近場支付

我在YouTube上簡單地搜索了一下,能找到的最早關於日本用手機進行近場支付的視頻出現在2011年4月6日。而國內的支付寶,則是在2011年7月1日纔開始推出二維碼支付業務的。

在YouTube找到的手機近場支付視頻,視頻上傳日期爲2011年4月6日

二者都用過的人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近場支付比二維碼支付要更加便捷。

因此,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講,沒有必要捨近求遠,去使用並沒有更方便的二維碼支付。同時從商家的角度而言,商家已經在引入近場支付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進行設備購買和市場教育,自然沒有太大動力再引入新的支付方式。

從技術供應方的角度而言,近場支付中最主流的兩種方式:NFC和FeliCa(NFC規格的一種)都是SONY的專利。

日本的手機也均搭載NFC功能,以SONY爲首的一系列公司自然會不留餘力地對這項技術進行推廣。

二維碼雖然同樣爲日本專利,但其技術專利是免費的,技術供應方並不能從二維碼中獲利。

最後從國家的角度看,NFC實際上是比二維碼更加安全的信息交換方式,因此在二者同時出現的情況下,國家自然更願意推廣更安全的支付技術。

二、國家層面的支持

通過以上三點的層層剖析,我們明白了爲何日本更願意使用現金和信用卡,而在無現金交易方式中,又更願意使用近場支付。

但還有一個因素我們沒有考慮到:既然移動支付這麼便利,雖然短期來看,對銀行的利益是有損傷的;可長期來看,對國家促進經濟發展和國民消費卻有着積極作用。那爲什麼國家不出面支持移動支付的推廣呢?

1. 市場需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註冊的法人單位(主要是企業)總個數爲1809.77萬個,而普通個體戶數卻達到了6579.37萬戶,是企業法人數量的3.6倍以上。

個體戶涉及的就業人員高達14225.3萬人,可以說個體戶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根據日本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20」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日本共有個體經營戶200萬個,而註冊的企業法人單位總數多達385.65萬個,個體戶的數量只有私人法人單位數量的52%。

從企業註冊類型的分佈可以看出,在日本市場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佔據了主要地位,而在國內,更多則是個體商販。

中日關於經營主體註冊類型的對比

中國的數據由“法人單位數-企業法人單位數”計算得到;日本數據由其統計報告中“法人でない団體”查詢得到。該部分主要包括各類公益團體、公共管理單位等。

觀察身邊的生活也能發現,在國內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營業主體有很大一部分是個體商戶,包括賣菜賣水果的攤位、早點鋪、滷菜店、夜市中的小商販等。他們中還有部分人雖然做着個體戶的生意,卻沒向國家申報。

現實中,個體戶的數量甚至還要遠大於國家統計局得出的數量。而在日本則不然,日本的買菜多在超市,而早餐、小菜等商品則在便利店購買,夜市也遠沒有國內發達。

雖然近場支付在顧客用來更加的方便、快捷,但因爲其需要進行硬件設施的投入,每一筆支出也會扣除相應的手續費,對於小商販來說有着難以接受的成本投入。

因此,國內市場環境亟需一個更能方便小商販交易的方式出現。這種交易方式就是二維碼支付。

相比於對消費者支付習慣的改變,二維碼真正改變的還是商家,尤其是小商販的收款方式。只需要簡單張貼一張二維碼,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投入,就可以節省出收費找零的人手和時間,這能夠極大地提高營業效率。

2. 制度的優越性

在移動支付的過程中,需要涉及五個方面。其一爲銀行,二爲商戶,三爲第三方支付平臺(收單行),四爲卡組織,五則爲持卡人。其中推廣最大的阻力來自於銀行和卡組織。

圖片來源知乎用戶@ASIABILL

先說銀行

在移動支付剛發展起來的2015年,根據中國銀行的報告,全部上市銀行的總收入爲27413.9億元,而國有五大行(工農中建交)加起來的營業收入爲18924.8億元,佔比高達69%。

這個佔比在今天雖然已經大大下滑,但在當時來說,國有銀行在國內銀行界還是保持着高度壟斷的態勢。

銀行的高度壟斷——尤其是由國家主導的壟斷——意味着只要有着國家政策的支持,在推行移動支付時將會無比迅速。因爲銀行要考慮的,不僅是自己的盈利,還有對國家政策的響應。

同時,從技術方面來講,因爲國有五大行的客戶覆蓋面極廣,且國人都有着格式統一的身份證。因此,在我國的國情下,移動支付最重要的身份認證環節得到了相當一部分的簡化。

再看日本,雖然日本也存在巨頭銀行的說法,銀行業也存在壟斷現象,但日本四大銀行集團共計11家銀行,加起來也只佔全部市場份額的50%。

更重要的是,其背後都由各大財團控制。[10]這就意味着,日本的銀行不僅數量多,用戶分散,溝通起來工作量大;而且背後都糾纏着各大財團的各種利益關係,溝通起來難度更大。

不僅各個財團互相鏖鬥,日本更是沒有全國統一的官方身份證。(2016年後有My Number Card,類似我們的身份證,但無法作爲身份證明使用)。因此,身份認證將化爲巨大的成本壓在各個銀行身上,但客戶的存款卻從銀行流到了第三方,銀行自然是大大的不願意。

移動支付的推廣,必然伴隨着第三方支付的成長,而第三方支付平臺損害的則是財團的現有利益,因此在利益的推動下,財團也很難接受移動支付的快速推廣。

再說卡組織

國內只有一家卡組織,就是銀聯。

卡組織是轉接、清算銀行卡的機構,任何與卡有關的消費都跨不過卡組織這道檻。

卡組織是移動支付推廣中受損最大的一方,因爲卡組織主要利益來源就是線下交易時刷POS機的手續費抽成。當第三方介入後,這部分的利益很容易被第三方所搶奪,這也是爲什麼銀聯要推出銀閃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國內銀聯一家獨大,因此在支付寶等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推廣初期,唯一需要交涉的卡組織就只有銀聯一家,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使得移動支付的推廣難度大大降低。

而日本常見的卡組織有萬事達,VISA,和JCB三種,三個卡組織各有各的利益,無論從技術還是運營的角度看,都比國內難了不止一倍。

縱觀上述幾點可以發現,在日本推廣二維碼支付的阻力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力量:

  1. 用戶體驗優化效果不如國內顯著;
  2. 商戶投入的沉沒成本過多,不願改變;
  3. 國家沒有明顯意向,同時二維碼支付不符合日本國情;
  4. 二維碼支付嚴重損害了財團、企業的利益,日本社會中聲音最大的力量在暗暗阻撓推廣。上層的既得利益集團,永遠是新技術推廣最大的阻礙。

作者:黃小汪,公衆號:兩隻小狗叫得歡

本文由 @黃小汪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