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事情壞就壞在朱瞻基作爲皇帝,是當世萬衆矚目的焦點,正如現如今的公衆名人,他們往往有着巨大的流量基礎,號召力極強,任何一個個人習慣或者愛好,都可以在民間引發強大的追捧熱潮,這纔是宣德年間鬥蛐蛐之風盛行的根本原因所在。作爲一名公衆人物(皇帝),我原本應該引導民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展健康向上的娛樂活動,但因個人特別的娛樂愛好(雖然鬥蛐蛐也算不上低俗的生活情趣),讓廣大民衆爭相效仿,搞得勞民傷財、民怨沸騰,個別家庭甚至還家破人亡,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此,誠懇地向大家道歉。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以太子身份即位,年號宣德。他在位期間,朝中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武有英國公張輔等人輔佐,地方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能臣,可謂人才濟濟。

再加上朱瞻基本人又是明朝少有的明君,大明王朝在他統治下,大力整頓吏治與財政,繼續實行仁宗時期緩和社會矛盾的各項激勵措施,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因此,

雖然朱瞻基和父親兩人的統治加起來才短短11年,但卻得到了歷代史學家高度的評價,這一時期被稱爲是堪比西漢“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的形成,雖說起於仁宗皇帝朱高熾,但由於他在位僅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能做的實在有限,因此,這個盛世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朱瞻基締造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朱瞻基的確是一位難得的有爲之君。

可就是這樣一位開創了一個盛世的君王,

在歷史上卻被冠以“促織皇帝”的稱號,

原因無它,只因他有一項比較特別的愛好——鬥蛐蛐,促織者,蛐蛐也。

當然了,“促織皇帝”也並是什麼邪惡的稱號,但也不見得是什麼好的稱呼,充其量也就算個頗具調侃意味的稱號而已。

事實上,

朱瞻基之所以被冠以這麼一個調侃味十足的稱號,究其原因,還是由於他作爲一國之君這個背景之下名人效應的作用所引發出的一系列不良現象所導致的。

要知道,在古代,

皇帝貴爲一國之君,算是最大的名人了,就猶如今天的當紅明星一樣(可能這個比喻不夠恰當一點),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萬衆矚目的焦點,可以說是潮流引領者、娛樂風向標。

因此,皇帝的任何一項愛好,一旦傳到民間,在名人效應的推動下,勢必將成爲最大的熱點。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勢必會造成兩方面極不好的結果。

一方面,民間爭相效仿、過度追捧。

皇帝大人喜歡鬥蛐蛐,那可是最大的熱點,新的娛樂風向標!要知道,皇帝是什麼啊?那可不是人,是天子、是神龍,作爲市井升斗小民,能與皇帝大人進行一樣的運動,何其幸哉!如此一來,民間就勢必會引發鬥蛐蛐的熱潮,試想一下,一個國家,到處都是一片正事不幹、天天就知道鬥蛐蛐的景象,總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吧?

另一方面,爲滿足皇帝玩樂需求、勞民傷財。

正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所說的: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皇帝大人喜歡鬥蛐蛐,他是不會自己去找蛐蛐的,而是將任務下派給各地官府,當然了,各級官吏不會自己動手去找,他們又會將任務轉嫁到老百姓頭上,最終受苦受累的還是老百姓。因此,

爲了滿足皇帝大人的娛樂需求,老百姓們就勢必要應付朝廷無休止的攤派,長此以往,深受其害,勞民傷財不說,有些地方甚至還引發了家破人亡的悲劇。

明朝人呂毖所寫的《明朝小史》裏就明確記載了這種現象: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爲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宣宗皇帝朱瞻基由於酷愛鬥蛐蛐,於是便派人到江南一帶搜尋上等蛐蛐以供玩樂,以至於上等蛐蛐的價格直線飆升,一隻蛐蛐竟然高達十幾兩銀子。江南楓橋地區一位糧長受上司委託替皇帝收購蛐蛐,這位糧長爲換得一隻上等蛐蛐,便拿自己平日所騎的駿馬來換!換來蛐蛐後,他就將蛐蛐放在罐子裏養着,他的妻子覺得用一匹駿馬換來的蛐蛐,一定非比尋常,在好奇心指引下,於是便偷偷將罐子打開一飽眼福,結果蛐蛐跳了出來,跑掉了,糧長的妻子感到無法向丈夫、向皇帝交代,非常害怕,就上吊自盡了,糧長回家看到妻子死了,很難過,於是也上吊了。

從以上這個簡短故事當中,就因爲皇帝的一項個人愛好,老百姓所受之害,由此可見一般!

客觀來說,

鬥蛐蛐這項運動雖然不夠高大上,但也算不上是什麼不良嗜好,畢竟個人愛好不同,純屬私人興致而已,無可厚非。

要是一般人,朱瞻基的這項愛好本來也沒什麼,

但事情壞就壞在朱瞻基作爲皇帝,是當世萬衆矚目的焦點,正如現如今的公衆名人,他們往往有着巨大的流量基礎,號召力極強,任何一個個人習慣或者愛好,都可以在民間引發強大的追捧熱潮,這纔是宣德年間鬥蛐蛐之風盛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時,

朱瞻基和如今公衆明星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還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他要玩蛐蛐是不用自己動手去找的。

不管他有沒有授意,各級官吏爲了討好他、博得升遷機會,都會自發地行動起來,爭相爲皇帝尋找品質優良的蛐蛐以供他玩樂,而這些尋找蛐蛐的任務最終還是落到了老百姓頭上,讓他們苦不堪言,這才導致了以上故事當中所說的悲劇。

當然了,瑕不掩瑜,作爲“仁宣之治”的延續併發揚光大者,朱瞻基的確開創了一代盛世,他的功績任誰都無法抹殺。

可就因爲他個人的一個愛好,搞得民怨沸騰,一部分老百姓甚至還家破人亡,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他也因此纔會被冠以“促織皇帝”這樣一個充滿調侃意味的稱號,這也是他應該反思自省的。

那麼,朱瞻基應該如何反思自省呢?

我想,要是按現在公衆明星反思道歉的口吻的話,他應該這樣說:

作爲一名公衆人物(皇帝),我原本應該引導民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展健康向上的娛樂活動,但因個人特別的娛樂愛好(雖然鬥蛐蛐也算不上低俗的生活情趣),讓廣大民衆爭相效仿,搞得勞民傷財、民怨沸騰,個別家庭甚至還家破人亡,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此,誠懇地向大家道歉!我已經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將嚴於律己,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做好表率、模範作用!

知錯能認、能改,或許,這樣的朱瞻基纔是真正的好同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