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楊虎城還經常帶着他的兒子楊拯民(楊瀚的父親)去找張學良,張學良當時也對他們很好,還給楊拯民講故事,在楊拯民的心裏他覺得兩家人的關係是很好的。既然是自己爺爺的“生死兄弟”,楊瀚對於張學良的這種態度,不是很理解,於是他試圖查閱資料,還原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張學良和楊虎城應該是生死兄弟,他們在抗日戰爭中同生死共患難。按道理來說,關係應該很好,他們應該是以好兄弟相稱的,但事實上卻是出乎人們意外。在張學良晚年的時候,楊虎城的孫子楊瀚曾經來拜訪過張學良,但是張學良對他卻是不感興趣,態度略顯冷淡,也沒有熱情地招呼。面對楊瀚的拜訪,張學良也只是回了一句:“挺好的。”


既然是自己爺爺的“生死兄弟”,楊瀚對於張學良的這種態度,不是很理解,於是他試圖查閱資料,還原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楊瀚出生的時候,自己的爺爺楊虎城已經去世了,在他的印象裏,基本上沒有楊虎城的印象,更加沒有張學良的印象。在不斷了解當年事件的時候,楊瀚發現了第一條線索,就是當年張學良剛到達西安的時候,張學良認爲楊虎城是一個粗人,根本看不起他。


後來因爲都堅持抗日,觀念相同,在逼迫蔣介石抗日這一觀點達成共識,一致決定用軍事手段推翻蔣介石的“先安內後攘外”決策,這麼多的共識才使得兩個人的關係逐漸緩和。當時楊虎城還經常帶着他的兒子楊拯民(楊瀚的父親)去找張學良,張學良當時也對他們很好,還給楊拯民講故事,在楊拯民的心裏他覺得兩家人的關係是很好的。


所以,楊拯民一直都有一個心願,想再見一次張學良,見這個對他意義非凡的叔叔。不久,張學良重獲自由,楊瀚也準備帶着父親楊拯民去拜見張學良,但是不知是天公不作美還是碰巧,楊拯民在出發前就突然患病,導致他們的行程被耽擱了,這個心願也就在兩年後變成了遺願。


然後就到了本文開始說的,楊瀚獨自前去夏威夷拜訪張學良,但是張學良對他這個故人的後人態度十分冷淡。後來他還陪張學良散了會步,但是他還是沒有說一句話。一開始,楊瀚還以爲是張學良年紀大了,很少交流說話,就沒有很在意。


但是當他參加張學良的一百歲壽宴的時候,卻發現張學良在宴會上不是一口不開了,而是侃侃而談,這與他當初拜訪的時候,根本不一樣,楊瀚也也意識到這可能不是年齡的問題。楊瀚自然是十分詫異,查了很多年的資料才發現,楊虎城與張學良他們兩個曾經發生過一次激烈的爭執。


這個爭執當然是在“放蔣”的問題上,當時他們面對着很多的壓力,不得已臨時做出決策,這兩位並沒有達成一致,一個說放,一個說不放。但是其中還有兩個人在一旁做決策,一個是宋美齡,一個是宋子文,他們兩個代表蔣介石和他們談判,在這期間爲了迴避態度強硬的楊虎城,他們在談判中一致用英文交流。


而楊虎城就喫了文化的虧,談判期間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在12月23日的談判中,宋美齡提議,讓張學良可以在25日放了蔣介石回南京,稱爲是聖誕禮物,張學良也同意了宋美齡的要求。楊虎城自然不知道他們已經說到了“放蔣”。之後,蔣介石回了南京,兩家人就有了間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