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實際上就是這種實心彈,它雖然不會爆炸、威力小,但卻是北洋海軍最常用的炮彈。原來,當時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花彈,另一種則是實心彈。

甲午海戰中的沙子炮彈

經典影片《甲午風雲》是1962年攝製的,李默然因在片中飾演鄧世昌而一舉成名。片中,鄧世昌命令致遠艦上的水兵將彈頭拔下,從炮彈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看到這一情節,每個中華兒女必然無比憤慨,沒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於此。

然而,爲什麼大戰在即,北洋海軍的炮彈中卻裝滿了沙子呢?原來,當時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花彈,另一種則是實心彈。開花彈的彈頭內填充的是火藥或炸藥,擊中目標後會發生爆炸;而實心彈的彈頭內則很少裝藥或不裝藥,更多時候是填充泥土、沙石來配重。實心彈擊中目標後當然不會爆炸,其作戰意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引起進水。

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實際上就是這種實心彈,它雖然不會爆炸、威力小,但卻是北洋海軍最常用的炮彈。當時,中國的近代軍工已經起步,最成規模的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但這兩家廠主要是生產

陸軍用的小口徑行營炮、步槍以及相關彈藥,對中、大口徑火炮所需的炮彈,只能製造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實心彈,而開花彈則要依賴進口。

《甲午風雲》劇照

《甲午風雲》劇照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鴻章全力建設北洋水師,緊追世界潮流,斥巨資陸續從英、德等國購進艦船裝備,到1888年,北洋海軍建成。這是一支擁有25艘艦船,旅順、威海、大沽三處主要基地,模仿英國海軍模式嚴格訓練出來的遠東勁旅。因爲艦隊中有定遠、鎮遠兩艘稱雄亞洲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北洋海軍當時被譽爲亞洲第一。清廷以爲這下可以高枕無憂了,遂對北洋海軍緊縮開支,1891年戶部(相當於財政部)甚至下達了停止購買外洋軍械的禁令。

這樣,北洋海軍的彈藥補給就只能立足國內了。但是,國內軍工企業在長達數年間對開花彈的研發顯然做得很不夠,以致北洋各艦的彈藥只能以實心彈爲主,開花彈還是當年購買軍艦時配套贈送的,數量極爲稀少。中日大戰迫近,緊急外購已來不及了,天津機器局才臨時抱佛腳,不分晝夜趕製開花彈,但由於技術不過關,產能極低,且質量很不穩定。

據北洋海軍總教習、德國人漢納根在甲午海戰後報告,北洋旗艦定遠艦在戰前只補充了55顆國產普通開花彈,平均一門炮頂多分得十幾枚。在海戰中,僅一個半小時這類炮彈就打光了。剩餘的三個多小時裏,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

而影片中鄧世昌試圖去撞沉的日本吉野艦,海戰結束後尚剩餘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彈1251發,各種機關炮彈6095發,彈藥仍舊極其充足。並且,日本海軍用的所有炮彈,均是開花彈。

日本的近代海軍幾乎是和中國同時起步的,並呈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之勢。但在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之後,中國止步了,日本卻越發突飛猛進。日本一方面繼續從西方訂製、購買新艦,一方面則致力於自主研發。到甲午海戰爆發前,日本海軍共擁有可出海作戰的主力軍艦31艘(二等鐵甲艦3艘、巡洋艦11艘、炮艦17艘),其中1000噸級以上的軍艦共計21艘,日本國內建造的就佔10艘;而北洋海軍同一級別的軍艦共10艘,僅平遠艦是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其他均購自外洋。

更爲重要的是,日本並不滿足於數量更多、性能更好的軍艦,還對炮彈進行了改良。

北洋海軍極爲稀缺的開花彈,無論是外購還是自造,彈內填充的都是黑火藥。這種中國古代方士在煉丹時偶然發現的化學物質,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工作原理類似於過年時燃放的爆竹。用這種黑火藥來充當炸藥,只能通過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和炸開的炮彈碎片來殺傷敵軍、破壞敵艦,其威力極爲有限。這也就是甲午海戰之前的歷次重大海戰中,從來沒有一艘軍艦是被炮彈直接擊沉的原因所在。

《甲午風雲》劇照

《甲午風雲》劇照

歐洲國家早已發現了黑火藥的弊端,一直在苦苦尋找可以取而代之的一種“猛炸藥”。終於,歐洲人找到了苦味酸,這本是一種黃色的染料,後經反覆試驗,被證明可以通過鈍化成爲烈性炸藥,俗稱“黃色火藥”,其爆炸的威力強於TNT炸藥。1885年,法國正式將苦味酸作爲炸藥來裝填彈頭。就在清廷陶醉於“亞洲第一”的時候,日本卻在與法國談判,希望大量購入這種炸藥,最終因爲價格問題未能達成協議。

但這難不倒大和民族。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師下瀨雅允着手研究苦味酸,經過不懈努力,至1891年終於成功配製出了以苦味酸爲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定名“下瀨火藥”。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軍正式開始換裝填充了下瀨火藥的炮彈。此舉充分顯示了日本人勇於超越的精神。由於苦味酸炸藥爆性不穩定,即便當時的歐洲列強,也未在海軍中採用這種烈性炸藥。日本人青出於藍,他們在炮彈內壁刷上漆,還在苦味酸和炮彈內壁中間灌上一層蠟,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極易與金屬反應的不穩定特性。

這種填充了下瀨火藥的炮彈威力極大。它靈敏度高,即便命中細小的繩索都能引發爆炸;爆炸後除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外,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鋼鐵點燃;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動,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

1894年9月17日午後,滿載新式炮彈的12艘日艦與北洋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遭遇,經過5小時鏖戰,參戰的12艘中國軍艦4沉2逃,其餘被重創以致難以修復。而中國軍艦的炮彈命中率雖也不低,但卻無法直接對日艦造成大的損壞,唯一明顯的戰果是鎮遠發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艦的彈藥房,引起連環爆炸,形成大火,導致軍艦重創。

應該說,雙方戰績的不同,與炮彈的這種劃時代差距不無關聯。由此可見,自主創新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