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觀察類節目憑藉其獨特的社會研究屬性、真實自然的內容樣本、豐富多元的觀察視角迅速走紅,成爲觀衆青睞的節目形式。近期,《我要這樣生活》《讓生活好看》《看我的生活》等聚焦當代獨居青年生活狀態的綜藝集中出現在大衆的視野中,展現出了不同世代、人羣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態度,掀起了國內觀察類節目的“獨居”風。

  發展興起:小切口下的時代命題

  “獨居綜藝”並非國內首創的節目樣式。早在2013年,韓國MBC電視臺推出的《我獨自生活》就曾通過展現藝人的生活日常探討單身青年的生存之道,被視爲此類綜藝的“開山鼻祖”。2018年,湖南衛視推出《我家那小子》,首開國內觀察類節目先河,利用“明星真人秀+演播室觀察”的雙線敘事結構,梳理親情代際關係,引領觀衆重拾、體悟生活的意義與真諦。隨後,以展現戀愛、職場、親密關係爲主題的觀察類節目蜂擁而上,通過設置不同場景、不同對象、不同形態的觀察關係,打造出國內獨具特色的觀察類綜藝節目生態景觀。

  近期,三檔以獨居爲主題的觀察類節目《我要這樣生活》《讓生活好看》《看我的生活》則返璞歸真,以生活中的點滴爲切入點描繪都市青年風格各異的生活樣貌,而“小切口”背後,映射出中國年輕人獨立生存的廣義命題。

  隨着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以及科技的普及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智能化,“單身經濟”也因此悄然走紅,人們的生活狀態呈現出個性化、獨立化、自由化的特徵。據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在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爲獨居成年人,“空巢青年”儼然已經成爲這個時代的關鍵詞。突如其來的疫情放慢了都市青年的生活節奏,當人們從朝九晚五的喧囂忙碌中抽離出來,開始關注、重視、思考日常中的生活質感,“獨居綜藝”也擁有了社會情感的沃土。

  製作路徑:題材扎堆下的破圈之道

  區別於傳統的“明星+嘉賓點評”模式,三檔“獨居綜藝”皆採用了“平視+交互”的觀察視角,觀察對象兼顧被觀察者和觀察者雙重身份。節目強調嘉賓主觀視角下的自我審視、觀照,同時構建起相互學習、參考、借鑑的交流通道,進而引導觀衆反省自身、修正自我,尋找適合自己的品質生活方式。從節目主題來看,不管是《我要這樣生活》的口號“一個人也燦爛”,還是《看我的生活》裏“喜歡就好”的定位,抑或是《讓生活好看》中“讓自己精彩,讓生活好看”的呼籲,都在不約而同地傳遞着無拘無束的樂觀態度,以及積極成長的獨居精神。

  在高度同質化的類型題材下,三檔節目爲突出自身特點,在嘉賓選擇上力求打造差異化佈局,塑造多元化的獨居羣像。《我要這樣生活》主要以不同獨居年限爲摘選標準,由淺入深,覆蓋獨居小白、進階達人、高階選手各個段位,展現出青春向、實用向、精緻向三個不同風格的獨居理念;《看我的生活》以年齡段爲切入點,截取70後、80後、90後、00後獨居族的生活剖面,通過不同代際羣體生活觀念的碰撞激發廣譜觀衆的情感共鳴;《讓生活好看》則聚焦不同類型青年藝人的生活狀態,如演員、歌手、網紅、主持人等,反映出不同行業的生活百態。

  “獨居綜藝”屬於真實紀錄,錄製過程中須儘可能遵循觀察對象的主觀意願,嚴格控制內容和情節時長,所以節目的前期工作及後期剪輯至關重要。首先要在策劃環節中拓寬嘉賓類型,提升樣本豐富度——人物是真人秀的核心要點,樣本差異化是提高節目可看性、吸引力的基礎法則。其次要在後期剪輯中強化敘事,釐清人物主線。由於拍攝素材體量較大,內容瑣碎,所以製作方要對傳播點、敘事點保持較高的敏銳度、讓主次更加分明。節目要從冗長平淡的生活片段中挖掘看點、觸癢點、造爆點、塑亮點,打造張弛有度的節目節奏,注重人物的成長變化,以增強節目內容的整體性、戲劇性、連續性。

  價值內涵:個體視角下的大衆共鳴

  “獨居生活”題材的興起,折射的是現代青年的生活狀態,也延伸出了當代年輕人生存焦慮、職業規劃、情感關係、社交關係等直面社會的現實痛點。正如演員鄭爽在《讓生活好看》中坦露:“生活可以獨立,精神不好獨立。”生活表象之下,“獨居綜藝”診斷的是人們在精神獨立過程中的層層桎梏。節目不避諱展現嘉賓的迷茫、糾結、挫折和孤獨,也樂於分享他們單身生活中的小美好、小確幸、小閃光。“獨居綜藝”冷靜地凝視生活本身,於細微處呈現形態各異的生活觀念,其實傳達出的是相互包容、並行獨立的成長觀、價值觀、文化觀。觀察對象在節目中通過自我對話與相互觀察反思生活,觀衆也在觀察的過程中反省自己,重新接納、認識、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獨居綜藝”也由此實現了從個體情緒到大衆共鳴的情感鏈接。

  “獨居綜藝”之“獨”並不是拘泥於數量上的“一個人”,其背後映射的是一種慎獨、自立的精神狀態。《禮記·中庸》有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正標明瞭當下“獨居綜藝”所倡導的價值力量:“慎獨”修身,通過自我充實、完善及努力實現內心充盈,從而建立起自洽的生活理念、習得成熟的處事能力。(作者:鄭雪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