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縱橫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公認爲發生在1942年年末到1943年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葬送了德國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使得整個戰場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後人的角度看,德軍輸掉這場仗自然有很多的原因,包括分兵冒進、兵力不足、放棄機動作戰進入斯大林格勒的廢墟進行巷戰等。但是除去諸多的戰場因素外,德國統帥部的一個重要調動往往不爲人知,但卻非常關鍵,那就是在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結束之後,將德軍第11集團軍拆解,大多數調往北方參與圍攻列寧格勒而非加入南方戰場。德軍在二戰最傑出的指揮官曼施坦因元帥指出,這是希特勒犯下的最嚴重的錯誤。那麼,這一支軍團的調動,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嗎?


(時任11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

首先說說1942年春夏時的總體背景,當時德軍南方集團軍羣贏得哈爾科夫戰役,正在蘇聯南方大步向前推進,南線蘇軍幾乎一潰千里,但沒有出現類似基輔戰役的大規模被殲滅的情況。而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德國11軍團在曼施坦因指揮下剛剛打贏這裏的戰役,全殲蘇軍克里木方面軍,攻克了號稱蘇聯最堅固的堡壘——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可謂是士氣如虹。按照德軍統帥部制定的藍色方案,德國南方部隊會先推進到伏爾加河一線並攻克斯大林格勒,截斷伏爾加河的交通線。隨後突向高加索,奪取蘇聯的原油產地,徹底打破蘇聯的戰爭潛能。但希特勒在7月之後便覺得勝券在握,高估了南線德軍的實力,令南方集團軍分爲A、B兩個集團軍,分別衝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尤其是配屬了部分第四裝甲集團軍裝甲兵力的第六集團軍,被迫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戰難以自拔。


後人普遍認爲,德軍深入高加索,令廣袤的戰線上全部依賴意大利和羅馬尼亞軍隊把守,是造成第六軍被圍殲的關鍵,這是公認的事實。然而,假設希特勒不是過高估計南線德軍的實力,沒有把11集團軍的部隊帶去列寧格勒呢?


對於斯大林格勒地區這種攻堅戰,第11軍團明顯比第6集團軍更有經驗,也更有能力。第11集團軍攻克的塞瓦斯托波爾充斥着巨炮和要塞堡壘,如果11集團軍來攻擊斯大林格勒,效果應該會比第六集團軍好,而第六集團軍可以用來維持德軍防線的牢固,也可以保留部分預備隊,亦或者加入高加索的矛頭。

(11集團軍擁有古斯塔夫之類的超級火炮)

當然,最佳的選擇是由攜帶不少裝甲力量的第六集團軍,防禦德軍的廣泛側翼並保留部分預備隊。第11集團軍加入最穩定的北方戰線效果幾乎看不出,而加入南方的戰鬥的話,必然對局勢產生巨大影響。如果德軍統帥部能夠在第11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共同負責南方的情況下,作出正確部署的話,即使1942年德軍不能取勝,蘇軍試圖突破德軍側翼完成大兵團合圍的意圖基本是難以實現,至少他們面對的不會是意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而是大量的擅長機動作戰的第六集團軍野戰部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