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鉛山人崇文尚武,人才輩出。自唐開元年科舉制始至清嘉慶14年的千餘年間,江西出了28位新科狀元,其中從鉛山走出的就有3位。

在鉛山就流傳“隔河兩宰相,百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說。留下“一門九進士”佳話的趙士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趙氏家族在宋代的影響也是久遠的。

趙士礽,字城甫,江西鉛山縣永平鎮人,生於北宋元祐年間,系趙宋皇族後裔,官至太傅。子八人,皆相繼擢第,或從薦闢。故號所居里曰:叢桂。並留下了“一門九進士”的佳話。

趙士礽明明可以靠顯赫家世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他卻偏要和天下儒生“搶功名”,且在大觀元年(1107)參加“鎖廳試”,名列第一,授從仕郎,年僅20歲。

更讓人稱讚的是,趙士礽的八個兒子全都才華橫溢,其中六人考上了進士或賜進士出身,有孫子三人考上進士,後代又有多人陸續考上進士。時稱“一門九進士”。

這裏略說一下趙士礽的出身。宋朝第二位皇帝趙光義傳位於三子趙恆(宋真宗),其長子趙元佐被封爲漢恭憲王,元佐的長子趙允升封平陽郡王,允升第四子趙宗悌封東陽郡王,宗悌的後代再無人獲得敇封,其中一位名叫趙仲碩的兒子遷移到當時的鉛山縣城永平定居,仲碩生有五子,最小的兒子叫趙士礽。

遷居到永平的趙家雖然已經不再獲得朝庭的敇封,他們想要步入仕途也得跟普通百姓一樣參加科舉考試,但是,他們仍然是皇族血統,從趙士礽到先祖皇帝宋真宗,中間也只隔了元、允、宗、仲四代,他們也一直以此爲驕傲,在地方上也以皇族後裔自居。

在鉛山老家,他們也是德義的表率,不但從不借勢皇族後裔橫行鄉里,反而廣積善緣,見好事便做,遇困難即幫,獲得了百姓無比的愛戴。

其三子趙不逷立兼濟倉,谷賤時買入,待谷青黃不接價漲時,不賺錢平價賣給百姓,以此救濟民衆,可見趙氏一門心繫百姓是家道傳承。

趙士礽不遺餘力推崇教育,其四子趙不遷在永平建有趙氏藏書樓,曾保存有一萬五千七百多冊古籍。

古代私家藏書樓是私有和封閉的。如著名的天一閣是封閉的,是不允許外人進入的,有“外姓人不得入閣”的閣規,直到建閣107年後的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名滿四海的大思想家黃宗羲纔得到准許,成爲入閣的第一位外姓人。

可是趙不遷的藏書樓卻完全不是這樣,這位趙進士建造書樓的初衷便是向社會免費開放,供普通百姓閱覽,惠澤寒門學子,教化鄉親百姓。

其“樓設几席,便民閱覽”,這與現在面向全民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的精神如出一轍。

免費開放的趙家書樓使得鉛山人民更加知書達禮,全民得到了教育與教化,永平鎮受到的影響最大。

打那後到清朝科舉制度結束,僅永平一鎮就有22位學子高中進士,貢生舉人更是不計其數。所以,至今人們提到“一門九進士”,還是充滿了自豪和崇敬之感。

看過這篇文章

你知道一門九進士的來歷了嗎

編者:鉛山人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