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都非虛構寫作成長平臺”曾刊登一篇文章《輪到我牽着父母的手往前走》,小作者就寫了這樣一個善於運用信息技術的孩子與傳統的父母因新冠疫情而產生衝突的故事:。往小的方面說,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可能都是愛的碰撞。

主講人: 廣州市第十六中學 梁秋燕 教育碩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廣州市第十六中學教導處主任助理

南都非虛構寫作課音頻專欄開通啦!給你好聽。

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的矛盾衝突在所難免。廣州市第十六中學語文老師梁秋燕告訴我們,母慈子孝並不是一篇優秀作文的基本調子,更重要的是用好三招,巧設衝突,到底是哪三招,快來聽聽吧!

說到寫父母親,想起的文學作品絕大部分都是用正面歌頌的語言去寫的:如從小我們就會背誦孟郊的《遊子吟》用真情告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比如初中語文課文《荷葉母親》裏,冰心用託物言志的方式深情地說“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如高中語文課文裏歸有光在《項脊軒志》裏用細節描寫訴說着對母親的懷念:“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語未畢,餘泣……”

但大家是否想過用“衝突”來寫父母親呢?

同學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和自己的父母發生過沖突吧,雖然我們很愛父母,父母也很愛我們,但是總會遇到意見看法不合的時候,這時衝突就在所難免了,你是否也會將這些衝突寫進你的作文裏面呢?

其實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都是由若干個衝突組成的。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經典名句“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就出自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裏就充滿了衝突:先是老人出海捕魚,結果84天沒捕到魚,這是衝突一;經過努力捕到大馬林魚,帶着大馬林魚返航卻在歸途遇到鯊魚,這是衝突二;在和鯊魚搏鬥中雖然最後勝利了,但大馬林魚卻被喫光,這是衝突三。但是在這多次衝突中,老人堅強不屈的硬漢形象就躍然紙上,成爲了經典人物,這部小說也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通過對經典名著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原來衝突既可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可以體現人物的形象。所以有意識地將衝突寫進文章裏,讓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題在矛盾中凸顯,可以說是讓我們文章迅速增色的決勝一招哦。

那怎麼樣才能把衝突寫好呢?

一、選好視角

往小的方面說,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可能都是愛的碰撞。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裏寫道: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在這強烈的衝突中,我們看到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摯愛無微不至:理解、體諒、包容兒子的“暴怒無常”;用盡苦心想辦法——如外出看花兒——調整、改善兒子的心情。衝突背後其實是母親對子女真摯無私的愛,史鐵生也通過文字記錄衝突來表達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在回憶了因爲我賴牀被爸爸打的一次衝突,但事後爸爸又讓我第一次坐車去上學還親自到學校來看我,衝突背後其實是父親對“我”嚴中有愛的教育。胡適的《我的母親》裏也回憶了一個初秋的傍晚,我說了句輕薄的話,晚上人靜後,母親罰我跪下,重重的責罰了一頓,體現了母親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嚴師。

往大的方面說,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可能背後是文化的衝突。如譚恩美的作品《喜福會》主要講述了四位華人移民母親和她們的華裔美國女兒之間的故事。母親和女兒分別代表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爲文化的衝突讓母女常常互爲他者,最終因爲共同的血脈,消除矛盾衝突,實現中西文化的共融。

二、構建真實

“南都非虛構寫作成長平臺”曾刊登一篇文章《輪到我牽着父母的手往前走》,小作者就寫了這樣一個善於運用信息技術的孩子與傳統的父母因新冠疫情而產生衝突的故事:

疫情爆發初期,父母正熱火朝天地準備着過春節,對於他們的不以爲意,每天關注着疫情的我內心着急,網絡、電視上每日更新的數據讓我知道一切不是那麼簡單。但是面對我的苦苦勸告,他們似乎無動於衷。直到大年夜的那次勸說,直接變成了爭吵。我對父母說:“今年是特殊情況,跟親戚都商量一下別串門了。”父親立刻黑着臉說:“小孩子不懂事別亂講話,一點禮數都不懂!”我急忙反駁:“我是說改成視頻拜年,過了這陣子再相互串門。”父親大力地拍了下桌子對我吼道:“春節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都是自己人有什麼關係?”聽到這裏,這個場景你是否很熟悉,也曾經出現在你我身邊?所以寫好矛盾衝突首先一定要關注真實生活,設置真實情境,這裏需要我們用眼觀察。

之後小作者開始慢慢理解自己與父母信息技術的不對等,開始嘗試溝通,教父母用微信支付,轉發各類防護信息……爭吵矛盾逐漸變成了體諒理解,小作者感慨原來“那些曾經被標記上‘無效’的溝通,是可以通過改變方式去解決的”,那是因爲“我”終於明白“父母保護和引領我們成長,現在該換成我們保護他們了”。聽到這裏你是否也會心一笑,因你也曾有類似的想法,與這位同齡人產生共鳴?所以寫好矛盾衝突還要寫出你真實的內心感受與領悟,這裏需要我們用心記錄。

用上你的眼和心,寫出真實情境裏的真實感悟,才能構建出真實的矛盾衝突,寫出真情打動讀者;最忌諱是爲寫矛盾而故意製造矛盾,這樣的文章就容易失去生命力。

三、寫出層次

很多同學說我抓住衝突了,也想把衝突寫進文章裏,但還是很容易會寫成流水賬,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來舉個例子,閻連科的《我與父輩》中,曾經寫過父親對我的三次“打”。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很早就發現父親藏的新的毛票兒。每天上學時,總是從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張,從初一到初五,父親沒有給我臉色看,更沒有打我和罵我,他待我如往年無二,讓我高高興興過完了一個春節。可到了初六,父親問我偷錢沒有。我說沒有,父親便厲聲讓我跪下了。反覆問我偷沒有,我都說沒有,父親便狠力地朝我臉上摑起耳光來;第二次,仍是在我十歲之前,我和幾個同學到人家地裏偷黃瓜,還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賣黃瓜的錢。那錢是人家一年的口糧,不把錢還給人家,人家一家就無法度過那年的日子。父親就又噼裏啪啦地朝我臉上打,直打得他沒有力氣了;第三次,父親是最最應該打我的,應該把我打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的,可是父親沒打我,因爲那時我已經十幾歲。恰恰是這幾次打的不斷累積,讓父親既嚴厲教育又疼愛孩子的形象逐層展露出來。所以作者說,直到父親去世,每次想念父親,又似乎都是從他對我的痛打開始的。我沒想到,活到今天,父親對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樣感到安慰和幸福。

文似看山不喜平,喜的是波浪起伏綿延不斷的山,我們在寫作時,若能把衝突的層次感寫出來,將衝突的持續發展寫出來,相信會更精彩。

同學們,今天的講座梁老師除了想教會大家“如何巧設衝突塑造父母”的寫作技巧外,更想說的是其實父母與孩子間的衝突都是可以解決的。可能處在青春叛逆期的你們,與父母發生矛盾衝突在所難免,你會嫌父母嘮叨,對父母發脾氣,覺得父母不理解你,甚至與父母吵架;但其實所有的衝突都源於愛……愛父母親也絕不應該只是在母親節父親節這一天,有時候,在忙碌時幫他們分擔一下家務,對父母親來說,就是一份溫暖;有時候,認真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努力學習,對父母親來說,就是一份欣慰;還有的時候,不要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留一點時間與父母談談心,分享自己的快樂與憂愁,對父母親來說,就是一種陪伴。

正像肖復興老師在他的散文集《我的父親母親》中說的那樣:世上有一部永遠都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我的心頭有枚永遠拔不出的刺,那便是父親。願我們的父母每天都能被我們理解地愛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