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谓的“新一线城市”里包括了杭州、南京、重庆等一众城市的话,那以十年计,西安不可能成为领头羊。

大部分西部地区人们在考虑城市发展问题时候都容易过分倚重的逻辑思想,即国家意志决定城市发展。

当然,作为某一宏观经济体制下的具体点位,国家的战略布局和谋篇定位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包括科教文卫、经济发展、国际声誉、基础建设等。

但是,国家意志是否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中部崛起……

在这些国家的宏观战略里面,有多少能够解析成为西安这个城市独有的政策优势?如果把所有的政策梳理一遍,我相信重庆、杭州、成都、武汉等等之间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除了政策驱动力之外,推动城市发展的还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

最常见自然因素的包括矿产资源、地理位置、地貌地形、人口规模、气候水文等。

在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考量中,自然因素会在社会化的酝酿中转变为竞争性的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活跃度、综合营商环境、投资回报率等,这种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撕裂原本差不多的城市格局。

在15个副省级城市里,其实很难说谁的先天禀赋有决定性的领先或落后,但其后如果呈现巨大的发展差异,往往是在这种竞争力的转化过程出了问题。

关键的转化动力,应该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能力,这里面包含但不限于政府服务效率、服务技术和能力、城市环境治理、社会服务质量、城市文化建设、国际竞争视野等内容。

西安未来发展可能的方向: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

唐书记在成都的时候反复强调“一业定乾坤”,后来调任渝州府,也狠抓工业发展。二线城市最主要的定位必须是工业中心,夸张点说可能某个细分行业,甚至某个企业就能决定该城市的竞争格局。

基于强大的军工基础,西安更应强调转化经济和军民融合,另一方面加紧培育地方产业群、地方产业链、地方大企业。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多内容,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政府与工业互动的思路,用和军工企业打交道的思路来做民营企业的服务,可能会有滞后性。

二是稳固区域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的含义不是“中国的中心”,而是“中国某个地区的中心”。所以区域中心是西安一个非常显著的先天优势。

这代表着西北人口、资源、资金、文化的集中。另一方面,区域中心代表着对全国中心的替代作用。

不要因为一线城市城镇化的放缓就放松了警惕,人口和资本的逃离有时快到想不到。西安接下来需要做大做强做实西北的绝对中心,因此竞争的目光是要盯住北上广的。

三是寻求文化突破。

二线城市是需要谈文化的,文化是城市定位的外显。西雅图、休斯顿、达拉斯等等这些城市都生长出独特的城市文化。

这里的城市文化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内区别一线城市,二是对外丰富“中国”概念。但在城市文化的打造上,西安是落后的。

许多城市忽略了一个事实是,竞争力的城市文化一定是要与竞争力本身相联系,与工业建设、重大项目、市民生活相联系,要在主流渠道中释放经济信心,先进文化必然要与先进生产力结合在一起。

当然,这些问题不仅是针对西安,其实在现有所谓新一线中,成都、重庆、南京等等都存在各种问题。

而就上述发展要素的作用程度来看,忽略掉先天资源禀赋差异,应该是公共管理>产业结构>区域定位>文化氛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