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有名的是詹天佑,他主持修建了全長約200公里的京張鐵路,後來有人把京張鐵路與萬里長城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大。

1872年10月,中國清政府開始向美國派遣少年留學生,分4批,一共派遣了120人到美國留學。這批留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所以他們也被稱爲“留美幼童”。這件近代史上的新事,從此開啓了中國的留學篇章。請聽深圳國際預科學院院長傅騰霄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上,細數那些中國早期留學史上的風雲人物。

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對中國傳統的教育進行了兩項改革:一是建立了新的學堂,二是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最早使用“留學生”這個詞的是日本人。早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就派了“遣唐使”來到中國,一開始是出於外交的需要。後來,日本又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在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開展學習。

中國的留學史開始於清朝末年。1872年,首批留學生被派往美國學習,從此揭開了中國留學的歷史大幕。

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國留學之父”,也就是廣東中山人容閎。他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他覺得出國學習很有好處,所以回國後他一直奔走呼號,做了很多工作,希望清政府能夠派遣留學生出國。經多方努力,1872年10月,清政府開始向美國派遣少年留學生。其中最大的學生十五六歲,小的只有10歲左右,分4批,一共派遣了120人。這是中國最早出洋的第一批留學生。

一直到1881年秋天,這些留學生被全部遣返回國。其中,有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從美國的大學畢業,像詹天佑畢業於耶魯大學,而多數人並沒有把大學本科修完。但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學習了英語,在中等專業學校或者大專學校學習了不少專業知識。

這些人回國以後,成爲各行各業的骨幹。比如唐紹儀,民國時曾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梁誠,出任駐美公使,協助完成了對美國追還“庚子賠款”的事情;唐國安,籌建了清華學堂,也就是後來的清華大學。最有名的是詹天佑,他主持修建了全長約200公里的京張鐵路,這條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當時我國經濟落後,技術條件很差,修這麼一條鐵路連外國人都不敢想,因爲其間要架橋、修隧道,非常複雜。所以後來有人把詹天佑修的這條鐵路,與中國的萬里長城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大。

這批留美學生雖然只有120人,但是對中國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爲中國留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答應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當時,美國政府從他們的長遠利益考慮,準備把一部分賠款退還給中國,用這筆賠款籌辦了清華大學,並資助一些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留學。清華大學最早就叫作“留美預備學校”。後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一共送了1000多人去美國留學。

這些留學生學成回國以後,很多人都成了中國現代科學的中堅力量。比如茅以升,他後來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築大師梁思成,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被譽爲“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還有周培源、侯德榜、裘昌運、廖世承、胡適、趙元任、傅斯年等人,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胡適是中國到美國留學的留學生中得到榮譽博士最多的一位,一共有37個榮譽博士。趙元任先生是少有的語言學研究天才,除了懂20多種外語,他還有一種特別的天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少數民族語言。傅斯年先生也很有名,是歷史研究的學者。周培源先生曾擔任過教育部長,也做過北大校長。

在中國留學史上,還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留法勤工儉學。留學法國雖然是民間組織的,但是對中國的影響也很大。當時,由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發起了一個“留法儉學會”,從1912年開始,儉學會在北京成立留法預備學校,送80多人赴法儉學。後來受袁世凱政府的阻止,被迫停辦,但1917年以後,重新組織了更多的人去法國留學。這一時期正趕上我國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所以我黨的很多重要領導人都曾經參加留法勤工儉學。比如,蔡和森、李維漢、向警予、徐特立、蔡暢、李富春、何長工、蕭三等人,都是早期留學法國的。此外,像周恩來、陳毅、鄧小平、聶榮臻等,他們後來都成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和陳毅率餘部轉戰南下。有一天想借宿在一座天主教堂,遭到了法國神甫的拒絕。這時,陳毅同志上前和神甫用法語溝通,對方馬上同意了。他說,沒想到共產黨裏還有這樣的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