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既是是一個不朽的歷史人物,也是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中國古典的詩歌、繪畫、戲劇等領域中,西楚霸王項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歷史上,詠歎項羽的詩作何止千百,而其中,非常著名且影響力極大的詩人,有三個人,分別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項羽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項羽的失敗也令人唏噓,他既是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又是愁情百轉的多情兒郎,他神勇無敵又重情重義……


項羽雖然在楚漢戰爭中失敗了,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但是由於霸王別姬、不願東渡烏江等事蹟,讓後人傳頌千年。人說成王敗寇,成者爲王,敗者爲賊,但是項羽卻是一個例外,人們讚美他、嘆息他、敬佩他,他像一顆耀眼的明星,被後世無數次地品評着。

今天,我們選取了詠項羽極其著名的三首詩,來分別品味一下,在不同人眼中的西楚霸王!

一、捲土重來未可知?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羽兵敗後,來到烏江之濱,烏江亭長曾勸說項羽,江東地方雖然小,但是也有數十萬人衆,而且江東父老也願意繼續扶持項王,希望項王可以趕快過江。

但是,項羽拒絕了,他選擇了自刎。本能逃生的項羽,因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選擇了自殺,一代偉業,從此戛然而止。


但勝敗本是兵家常事,假如項羽能夠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他是否能夠東山再起?這成爲了無數人想象的對象。其中,以唐朝杜牧的《題烏江亭》影響最大,詩曰:

這是杜牧非常著名的一首詠史詩,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項羽兵敗的看法,他認爲:項羽應當渡過烏江,然後再整旗鼓,回來和劉邦再決雌雄。

這個觀點,和這首詩,都非常著名,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項羽應當忍辱負重,渡過烏江,以便與劉邦再爭天下。杜牧本人便具有軍事才能,所以他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在後世,也傳唱極廣。


這首詩,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此處便不再過多講解。後來,宋朝的大改革家、詩人王安石,似乎有點針鋒相對的意思,針對杜牧這首詩,寫下了一首《烏江亭》,在詩中對項羽兵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二、肯爲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是政治家,詩詞文章也寫得漂亮,亦是千古風流人物。王安石對杜牧的回應是:你錯了。所以他寫下這首《烏江亭》:

這首詩,開篇便爲我們論定了一個事實:兵疲。

王安石認爲,經過了七年的戰爭(反秦三年,楚漢戰爭四年),項羽的士兵,已經疲勞到了極點,他們不願意也不想再打仗了。接着一句又說,垓下一戰,項羽的敗局意味着天下大局已定,劉邦實力大增,項羽已經回天乏術了。所以再要東山再起,那實在太難了。


末兩句更是道出了一個更加警惕的句子:由於兵疲、勢定,江東子弟已經不可能像當初那樣,再追隨項羽重整山河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暴秦已經被推翻了,仗已經打得夠多了,現在人們渴望的是和平、是安定、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戰亂。

王安石的這個論調,可以說也是極具見識,正因爲如此,千百年來,項羽能否東山再起,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

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而李清照,顯然是跳出了東山能否再起的爭論,而是從氣節、人格上,來吟詠項羽,她在著名的《夏日絕句》中說:

首句中的“人傑”,指的是人中豪傑。此處用了漢初的一個典故:漢高祖劉邦,曾經誇讚他的開國功臣張良、蕭何和韓信,說這三個人全是“人傑”,自己之所以能夠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爲能夠任用他們。

第二句中的“鬼雄”,是鬼中的英雄,是從屈原《國殤》“


前兩句,其實是高度讚美了項羽的人格,而後兩句說的是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所以李清照認爲,人活一世,就應該像項羽那樣成爲人中豪傑,就算是死了,也應當是鬼中英雄!到現在人們之所以仍然思念項羽,就是因爲他不願意獨自渡過烏江,而是寧死不屈,英雄本色!

其實,李清照的這首詩,雖然是在歌頌項羽,但是從李清照的遭遇來看,其中也夾雜了對於南宋統治者和丈夫懦弱的批判。南宋偏安一隅,絲毫不顧惜北方的百姓,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丈夫曾經臨戰脫逃,這讓李清照覺得十分羞愧。所以,李清照的這首詩中,充滿了愛國激情和高昂氣概。


另外,

其實,除了這三首之外,像

這三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呢?對項羽,你又是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