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河南岸,仿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水乡风光”,在河滩上垒砌太湖石,遍种芦苇,命名为“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以备弘历母亲游览了苏州街后,在长河北岸“杏花村”茶楼饮茶,再渡河至南岸游览芦花渡,是重要的“庆祝万寿点景之所”。及至嘉庆末年,顺天府尹蒋之照上请皇室开放万寿街,定于每届万寿寺庙会之期,准许乡民在万寿街自由设市,于是禁地遂变为公共市场,以后苏州街的名字就流传下来。

来自:前线客户端

海淀镇西南部,沿长河岸边,南北走向,在清代时,有一长达数公里的苏州街。这是清室的帝王后妃去畅春园、圆明园的御道,当时沿街两侧楼堂店铺座座相连,附近为稻田水乡,颇似苏州的容貌,是北京西郊历史名街。

昔日苏州街位于“万寿寺之西路,北设关门,内有长衢列肆,北达畅春园,为万寿街,居人称为苏州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清高宗弘历为母亲崇庆太后庆祝七旬寿,自畅春园宫门外起,往南创建苏州街。大街的北口在畅春园宫门外和御路相接,大街的南口,在万寿寺的西墙外。《清通鉴》载,乾隆帝因太后素喜江南风,却年迈不宜远行,于京城西郊万寿寺旁造屋,仿江南式样,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舆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清胡季堂《培荫轩诗文集》有“帝里光华总大观”、“苏市楼台画里看”的诗句。

皇太后六旬时,自万寿山至西直门路旁“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世人叹为“千百年不可一遇!”景点之豪奢靡费,皇太后也感不安。皇太后七旬寿诞,较之六十慈寿,“仪物稍减”。但仅装饰畅春园至西华门沿途景点及修缮万寿寺等,其中包括建设苏州街,就用银七十八万两。

苏州街最初长三里,以后每年都有增加,直至乾隆末年。苏州街街市中有酒楼、商店、戏院、饭馆、茶肆等,肆宇栉比,坊巷毕肖。较之颐和园300米长的苏州买卖街,此苏州街规模更大,商号荟萃,百业俱全。清代名医魏之琇惊叹“楼馆青红百货俱,水村山郭似姑苏。小近市真堪美,翻作人间大隐图。”

街道两旁堆土为山丘,山上种植松柏,添筑灰土墙九百余丈,在万寿寺西侧设关门。关门建有虎皮石城门,高约两丈,刻面呈梯形,上有雉堞,下有瓮洞,门上嵌石额为“云闬增高”,背镌“璇源广阔”。左以虎皮城墙连接万寿寺与三笑庵两庙。日常关门紧闭,禁止百姓出入,是皇家的禁地。

出苏州街南口,建了一座苏州式的茶楼,名“杏花村”。这里以苏州人当炉。长河南岸,仿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水乡风光”,在河滩上垒砌太湖石,遍种芦苇,命名为“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以备弘历母亲游览了苏州街后,在长河北岸“杏花村”茶楼饮茶,再渡河至南岸游览芦花渡,是重要的“庆祝万寿点景之所”。

嘉庆五年(1800年),皇帝因其靡费扰民,下令停止营造。及至嘉庆末年,顺天府尹蒋之照上请皇室开放万寿街,定于每届万寿寺庙会之期,准许乡民在万寿街自由设市,于是禁地遂变为公共市场,以后苏州街的名字就流传下来。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圆明园遭受浩劫,苏州街亦遭焚掠。据《旅行指南》载,苏州街“迨咸丰年英法联军之役,乃肇焚……尚有篆刻之姑苏坊石表及芦花渡之石碣,为当日遗踪焉”。

今日的苏州街约5公里,南自苏州桥,北至北四环海淀桥,历经多次调整,1983、1984年修筑西三环北路和万泉河路时,各占原路部分路段。八一中学、海淀妇产医院、城乡仓储超市等林立两侧,街景繁华不减当年。

作者:董军梅

编辑:谭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