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寧認爲,從創業者到成爲真正的企業家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則和標準,但社會有較爲一致的認知:除了企業規模、企業發展前景外,創始人是否具備企業家精神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之一。唐寧坦言,資本從來不傻,會判斷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是單純發自內心的熱愛某一行,還是希望快速上市獲利。

改革開放40年,從事地產、製造業、進出口貿易等行業的企業家們踩準時代的脈搏,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是傳統經濟的贏家。

新經濟的到來,誕生了許多擁抱科技創新,包括大數據、雲計算、消費升級、生物醫療等起家的新企業家們。他們身處在翻湧的時代浪潮中,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和鉅額財富,也直面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

對創業者而言,如何活下來或許是永遠的話題,他們需要在順境和逆境中不斷思變和求變,而這其中唯獨不變的,是對社會規則的尊重,是對制度的堅持與遵守。“未來十年中國創業白金時代還會更好,靠的是中國企業家精神。”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在2020宜信14週年慶典暨雲峯會上,對話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兩位投身創投多年的老友共同展望了創新、創業、創投的新10年。

創業不再是冒險者遊戲

十年前創業或許是冒險者的遊戲,隨着中國創業逐漸成熟,創業甚至已經成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意味着中國青年人創造力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徐小平表示。

唐寧則認爲,未來所有的產業都值得被重做一次,與個人體驗相關的細分領域創業門檻也依舊很低,創業的競爭雖然激烈,機會卻從來不少。“未來創業的形態將會非常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然而,對創業者而言,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創業成功不易。據時代數據創業公司數據庫統計,2019年新增創業公司1427家,而失敗的創業公司佔比達到23%。截至2019年12月1日,全年共有327家創業公司關閉,其中,在2019年6月份關閉的公司最多,達到265家,佔81%。

這些關閉的創業公司中,不乏曾經紅極一時的、被推上媒體熱點的、以及被市場所耳熟能詳的公司。成立超過20年的浩沙健身於2019年6月關門大吉;同月,成立於2015年,估值一度到達15億元的嗨家網也解散了員工;區塊鏈社交網絡公司ONO從開啓A輪到關閉不過一年,曾獲8.51億元戰略投資,估值一度高達32.5億元。

上述統計顯示,直到公司關閉的最後一刻都沒獲得投資的創業公司達到驚人的181家,佔所有關閉公司的55%以上。69家創業公司只進入到天使輪階段,佔比不到四分之一。其後,23家創業公司進入到A輪融資階段;13家創業公司已被收購;12家創業公司進入到B輪融資;進行到B輪以上的公司寥寥無幾。

創業難嗎?難,但並非難於上青天。

徐小平認爲,對創業者而言,創業變得容易、也變得不容易。容易在於環境,不容易在於競爭。中國創業經過了二三十年大浪淘沙,已經培養了大量優質人才,創業者也有了更好的成長土壤。有人認爲成功既是一門“玄學”,也是一門統計學。創業成功與否有諸多變量,有的可控,有的並不可控。所以,對創業者和投資人而言,都在儘可能控住那些相對可控的變量。

在徐小平看來,創業前的首要任務,是先從多個維度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創業。第一個判斷依據是學習能力。教育背景並不是衡量創業者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只要創業者有學識、眼見以及不斷自我成長與迭代的能力,他就能與這個時代一同奔跑。

其次,創業者是否具備國際視野。徐小平認爲,中國的國際化已經做得相當深入,中國本土創業人羣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羣體。唐寧也表示,國際視野並不等同於“海歸”,而是創業者曾經做過什麼,能做什麼,想怎麼做,以及公司團隊能力架構。“視野足夠大,不走出國門,也可以做出世界級的事業來。“

企業家的“術”與“道”

疫情“黑天鵝”盤旋在2020年初的上空,讓許多想要創業的年輕人踟躇,也讓許多創業者夢碎。西貝莜麪村創始人賈國龍曾公開表示,按西貝過往經營數據,原本春節前後一個月營收可達7、8億,現如今即使貸款發工資,也可能撐不過三個月。另據相關預測,僅春節期間全國直接經濟損失約5000億元,2020全年旅遊總收入損失約1.6-1.8萬億元。

數字的背後,是中小企業的倒逼和創業公司的驟然“落幕”,這是一場幾乎無差別的“大掃蕩”。

即便如此,在徐小平看來,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從來都不是黑天鵝,而是來自於個人、團隊的創業能力之外最底層的東西——人格和價值觀。

過去資本觀察創業者會更多地關注於單一維度,例如創業者在其所在領域的專業程度、是否具有極強大的執行力、甚至是否可以做到24小時*7的工作強度等等。如今,這一切儼然不同,“創業者和企業真正的價值不僅僅侷限於商業價值,還要看是否具備真正的社會價值。”唐寧稱。

徐小平直言,一家偉大的企業,會適當打破某種阻擋生產力發展和效率的規則,與此同時遵守符合社會前進方向的規則。未來創業者的主要矛盾在於自身利益與社會規則之間的權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破與立,是一個優秀企業家,一個能成大事的創業者最難的、也是最光榮的挑戰。”

唐寧認爲,從創業者到成爲真正的企業家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則和標準,但社會有較爲一致的認知:除了企業規模、企業發展前景外,創始人是否具備企業家精神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之一。

據唐寧稱,宜信每五年會重塑自己一次,打破過去的條條框框,因爲過去對的事換到未來繼續踐行未必是對的,許多企業也在這麼做,這是“術”。而企業家對於真善美和初心的堅守是永遠不可被打破的,這是“道”。

唐寧坦言,資本從來不傻,會判斷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是單純發自內心的熱愛某一行,還是希望快速上市獲利。“我們越來越多的看到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是不止於渴望金錢的,反而是既具有社會和藝術的感知,同時具備強理性分析能力的‘跨界’人才。”

這一共性不僅會持續下去,還會被企業投資人列入重點參考指標之一。“是否有同理心,有對於世界的關愛,有對於人類和生命有發自內心的重視,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這些精神,幫助中國企業走過逆境。”唐寧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