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959年,卡茨便開始在風景畫上進行人物拼貼,創作出與拼貼畫類似的剪帖裝置作品,一如其人物肖像畫,剝離了對象的個性與敘事性,只保留含蓄而單純的輪廓,以及對象被藝術家捕捉到的那一瞬間,這種從平面轉向立體空間的探索改寫了非抽象繪畫既定媒介的變現手法,其對媒介的運用也成爲此後興起的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所面對的核心問題。他的藝術創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藝術運動和探索紛紛湧現,抽象和反傳統成爲主流的時代背景下,卡茨卻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在自由借鑑大衆流行文化、波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和色域繪畫等風格元素的基礎上,開創了極具辨識度,擁有鮮明個人特質的極簡主義美學。

他是波洛克、德·庫寧等抽象表現主義大師的朋友,最終卻反其道而行之,以通常被認爲是更加傳統的具象繪畫藝術,從當時風靡歐美藝術圈的抽象主義風潮中突圍,走出一條享譽全球的路,並且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亞歷克斯·卡茨。

今天,20世紀藝術大師亞歷克斯·卡茨國內首個美術館級大展登陸復星藝術中心。這是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迎來的首個海外引進藝術大展。

展覽通過涵蓋繪畫、雕塑和剪帖裝置作品在內的30餘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書籍文獻,展現卡茨近60年的創作脈絡和其對具象繪畫藝術執着不懈的探索。“我們很欣慰能在這樣一個終將載入史冊的特殊時期,促成了亞歷克斯·卡茨在中國的首個美術館大展。卡茨的展覽是治癒系的,藝術所特有的撫慰人心的力量也就在此吧。”復星基金會與復星藝術中心主席王津元說。

現年93歲的亞歷克斯·卡茨,以獨樹一幟的人物肖像畫和風景畫聞名於世。

他的藝術創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藝術運動和探索紛紛湧現,抽象和反傳統成爲主流的時代背景下,卡茨卻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在自由借鑑大衆流行文化、波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和色域繪畫等風格元素的基礎上,開創了極具辨識度,擁有鮮明個人特質的極簡主義美學。

從預展反響來看,中國觀衆面對卡茨的作品時,是容易理解並且能夠產生共鳴的。這是因爲,一來,卡茨的作品簡潔明快,二來,卡茨自己曾坦言“我的繪畫手法與中國書法相似,所有的筆觸都是特定且一氣呵成的,不會毫無章法”。

人們最爲熟悉的卡茨,來自他的肖像畫。這樣的畫往往通過簡潔的線條提煉人物形象,將受光與背光簡化爲兩個平面,對人物和背景同時進行平面化處理,極大簡化了人物的立體感,讓觀衆的視線完全凝聚於人物之上,脫離對人物主觀情感的關注,將人物轉化爲一種客觀存在。

這樣的形象消弭了身份、種族等複雜信息,也一改寫實主義對體積、形象細節、光影的刻畫,通過平面化處理,改變了傳統的寫實主義觀念,在抽象表現主義佔據主導的時代,爲繪畫創作開創了新的可能性。

卡茨的人物肖像作品往往尺幅巨大,在構圖上深受20世紀60年代大衆電影、電視、時尚與戶外廣告牌興起的影響,藝術家通過和諧明亮的色彩,大面積平塗的色域,在營造平和悠遠意境的同時,更突出了在畫面中佔據較大面積的人物形象,讓人物呈現出電影或廣告特寫鏡頭的觀感。

此次展出的《特蕾西》,《海灘風光》,《三重奏》等作品皆是展現卡茨人物肖像畫特徵的代表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卡茨借鑑波普藝術元素,或對佔據主體位置的人物進行大膽剪裁,或採用非傳統構圖將多個人物並置,令作品在簡潔優雅中釋放出巨大的視覺衝擊力。

其中,妻子艾達是卡茨永恆的藝術繆斯。卡茨總共爲艾達畫過超過300幅肖像畫,從盛年時的明媚畫到暮年時的平和,這是一封封特別的情書。

1960年後期,卡茨將繪畫對象從人物擴展到風景。其風景畫並不僅是真實風景的再現,往往是將自身所感知到的“風景”進行視覺化處理。

對卡茨來說,光是比場所更重要的元素,從風景中描繪出的光便是進入畫家眼中那一瞬間的光。在瞬息萬變的自然風光裏,捕捉每個閃光的瞬間——畫家用感知到的光錯落有致地記錄風景

如作品《樺樹和松樹》以單色黃色爲背景,用交錯縱橫的樺樹樹枝點綴畫面,加上少許抽象化色彩勾勒出的樹葉,與後者松樹,呈現出一片金色的光輝。這樣的筆觸也讓人很容易聯想起中國的國畫。

而在《田野1 》和《草》中,藝術家僅用寥寥幾筆便生動再現了光影交錯的景象,反映了畫家暮年之際,筆觸輾轉靈活,變得抽象,特別是在最近的風景畫作中,背景與主體已豁然貫通,融爲一體,整幅畫逐漸步入抽象領域。

早在1959年,卡茨便開始在風景畫上進行人物拼貼,創作出與拼貼畫類似的剪帖裝置作品,一如其人物肖像畫,剝離了對象的個性與敘事性,只保留含蓄而單純的輪廓,以及對象被藝術家捕捉到的那一瞬間,這種從平面轉向立體空間的探索改寫了非抽象繪畫既定媒介的變現手法,其對媒介的運用也成爲此後興起的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所面對的核心問題。

此次展覽就呈現了卡茨於2013年製作,亦是最後手工上色的8幅剪貼系列裝置作品。

卡茨的繪畫,看似簡潔,他其實對於繪畫技巧卻是頗爲注重的。

他的繪畫通常運用了一種特別的“溼蓋溼”技法,還沒等上一層乾透就開始畫下一層了。本次展覽就展出了一部名爲《五小時》的視頻,爲觀衆展現藝術家這種“溼蓋溼”的繪畫技法,以影像方式再現1993年卡茨在紐約工作室創作作品《1月3日》的五小時實際繪畫過程。

卡茨對年輕藝術家的忠告是,先每週畫六天,每天畫六個小時,堅持畫六年,具備了紮實的技術才知道你能不能成爲好畫家。

今天同時揭幕的還有“記錄當下 承載文化——復星基金會ANNEX流動藝術空間主題抗疫展”,展示在這條抗疫接力線上一個個感動的瞬間,讓觀者在親歷這段歷史的同時,也對真實生活帶來全新的思考。

整個展廳呈中心向四周放射狀,分爲6個主題,觀衆可以依據凝聚、足跡、逆行、羣力、生機、映像的邏輯穿過一個個主題鮮明的作品區塊。其中,在“逆行”主題展區,三位年輕藝術家、插畫師用波普藝術的方式演繹了三位平民英雄代表——50多歲的大貨車女司機謝琳,兩次900公里星夜馳援雷神山;給火神山醫護人員殺魚做飯的全能志願者楊傑,螞蟻式搬家運送物資、通宵安裝15臺呼吸機;從徐州馳援武漢的呼吸科專家賈曉民,3國4家醫院零時差高效問答推廣中國抗疫經驗。藝術家通過數字化創作,配以鮮明色彩,最終以油畫布噴繪展示,用藝術化的方式展現對於“逆行者”的尊敬。

圖片均由復星藝術中心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