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爲一體而構成的劇種。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後兩漢的角抵百戲,爲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戰國名篇《宋玉對楚王問》中有“其爲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所謂“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間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稱。

川劇 吐火

川劇臉譜

水袖

川劇折戲《賣畫拍門》

崑曲

崑曲是中國最優雅的劇種,採用單一聲腔。中國歷史上,雅部崑曲盛行數百年,被奉爲雅樂正聲,備受尊崇。而崑腔以外的所有地方戲被稱爲“花部亂彈”,清代曾以法令禁花部諸腔。崑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誌,它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誌,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因此,它能夠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文學朗誦、戲劇表演等等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被譽爲"百戲之祖"。

崑曲《牡丹亭》

崑曲《公孫子都》

豫劇

豫劇發源於中國河南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鍘刀下的紅梅》

豫劇《王屋山的女人》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爲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爲中國國粹。

京劇《成敗蕭何》

京劇淨角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評劇《我那呼蘭河》

越劇

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爲主的歷史性演變,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甲戲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衆面最多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

《昭君出塞》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漢族戲曲之一。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唸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

《花月影》

曹操扮相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徽州區、安慶市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爲主。

楚劇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

秦腔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爲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爲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鎖麟囊》

《花兒聲聲》

滬劇

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吳語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爲小型舞臺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雷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