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風家訓既是一個家族世代恪守的處事之道。在詹氏家族的家訓、家約十六條中。

關於江西的好家風

其實一直

享譽全國!

並多次被中紀委網站表揚~

這些家族將長期受到關注

臨川湯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在《牡丹亭》的開篇題記中

湯顯祖將“至情”二字詮釋得如此純粹

一如他的摯真性情,他的坦蕩一生

圖片來源:高馬得

爲官入仕,他清廉自守,勤政愛民

詩詞唱和,他辭藻絕美,文采風流

戲劇創作,他“爲情作使”,才情天縱

教育子孫,他言傳身教,誨人不倦

正是傳承了他的慷慨意氣、他的高潔風骨

湯氏家風才能如不朽名篇

“臨川四夢”一般歷久彌新

如聖潔高雅的玉茗花一樣清香四溢

湯氏家訓要求湯氏子孫必須盡孝、

愛弟(悌)、盡忠、守信、遵禮、

尚義、守廉、知恥

以儒家所強調的“忠孝”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重點

言行舉止必須合乎儒家禮儀

鄱陽劉氏

從南宋末年到今天爲止

鄱陽劉氏的家規家訓不斷完善

尤其重視鄉賢文化的傳播

以“孝”立本,以“端”爲根

以“誠”爲核,以“廉”爲魂

強調“敦孝悌、端士品、務忠誠、戒奸險”

教育子弟“不孝悌,

雖有功名富貴,亦不足觀矣”

要求子弟“耕讀爲本,當教以明理義,勵志節”

爲人爲官要做到“寧方勿圓,寧直勿曲”

“寧樸實勿狡詐,寧肯愚拙勿乖巧”

充分體現了劉氏家族的自律和進取

好的家規能夠嚴於律己、終身受用

也能夠修身養性、流芳百世、教化世人

鄱陽劉應麒把仁愛爲民的情懷留給了百姓

把清正廉明的品格留在了人間

而且祖孫三代都嚴格恪守劉氏家規

官府爲了表彰,特地豎立“三世九卿”牌坊

希望清正廉明的質樸氣節能夠教化於無形

有人曾不吝讚美之言評價

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青天一炷香

描得海圖留幕府,不將山水帶還鄉

如此這般“爲官”與“爲民”

也難怪能做到孝義忠恕、潤澤子孫

被世人廣爲稱頌

義寧陳氏

國學大師吳宓曾撰文稱讚義寧陳氏

“一家三世,爲中國近世模範人家

父子秉清純之門風

學問識解,惟取其上,所謂文化貴族。”

清末湖南巡撫陳寶箴、同光體詩代表人物陳三立

畫家陳衡恪、史學大師陳寅恪

和“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

這五個人,就是著名的“陳門五傑”

在廣納中華文化之精粹的新編《辭海》中

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和陳寅恪祖孫4人

同時享受到了“分立條目”的待遇

這五位閃耀中華的人物

祖孫四代,一脈相承

《散原先生像》齊白石作

燭照出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的縮影

他們身上流淌着同樣一份熱血和情懷

他們譜寫了一段聲名顯赫的家族歷史

一段四代精英的輝煌傳奇

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陳氏先祖陳騰遠“重信義、輕財賄”

教育子孫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節”

勉勵子孫以好學、重德、愛國爲家傳

陳寶箴父親陳偉琳的臨終箴言

“成德起自困窘,敗身多因得志”

深刻影響了陳寶箴

鑄造了陳氏後代淡泊清廉、銳意進取的良好品質

汪山程氏

俗話說:“富,富不過三代”

程氏族人於汪山土庫聚族而居

逾經百年,歷經七、八代長盛不衰

必然是有着不同凡響的治家良方

在這個汪山土庫

程氏一族,從放鴨的行當做起

後來靠讀書取得功名,改變命運

逐步成爲一方望族

“忠、孝、廉、節”是程氏家族家訓的精髓

它告誡程氏族人對國家要忠,對長輩要孝

當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氣節

在程氏家族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早飯前,要在祖先面前誦讀家規

將家風家規從小諳熟於心

“尊長敬賢,唯禮是尊;孝順父兄,共敦友愛”

“待人持物,仁義爲本;自省其心,非禮莫爲”

也許正是這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

類似“一門三督撫”一樣的名人們

而程氏家族的人都知道

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堅固也會倒

唯有家風正氣,仁德道義

纔可以光前裕後,世代綿延!

正如汪山土庫的名字一樣

土爲萬物之母,取土庫之名

既沿地方之俗,又抱本守拙

既取惜福隱勢之意,又含處靜養廉紙旨

充分體現程氏家風的實質

德興董氏

在家著孝順之實,居官著忠良之績

德興市海口鎮

山川靈奧、人文蔚起,一千多年來

海口董氏在此耕讀傳家、科舉入仕、商賈貨殖

北宋初年,三水通暢,經貿繁榮

憑藉着優良的水路交通與貿易河港

董氏家族發家致富,逐漸成爲上饒第一大姓氏

董氏自宋以來就有家規家訓

作爲一家之主,要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先端正自己的品行,先正己再正家

作爲一個文化後人,不吝惜延師的禮金

學習詩書,通曉書中義理

結交朋友時,擇善而從

與端嚴正直、能識大體

知曉廉恥、崇尚禮義的人作爲朋友

經商的人,要存善心獲小利

做官的,要忠君濟民

以清廉來約束自身,以仁慈來行政治民

以寬容的心來接物處事

以寬厚的心來治理民衆

真正做到孝順之實,忠良之績

海口董氏的家規家訓

就是留給後人善德文化的樣本

它標註着爲官居家境界的高度

代表着勤儉節約的自律

內外兼修的操守和公而忘私的無我

對君忠、對民良、對親孝、對鄰順

“忠、良、孝、順”四個字

鐫刻在海口董氏的血脈裏

是海口董氏綿延不絕的動力

永修雷氏

在梅棠鎮新莊村雷村

可以看見“樣式雷”的祖居

清幽典雅,遺韻猶存

從順治到宣統

江西永修雷發達一家

因連續幾代長期掌管“樣式房”

而得名“樣式雷”

在《雷氏宗譜》中,我們可以看見

元代祖先雷起龍“尚書世家”的書香門風

兩百多年來,“樣式雷”家族始終嚴格踐行家訓

以家書的形式傳遞技藝、溝通感情、教誨子孫

“敬宗睦族、忠誠孝悌”

“誠信做人,勤勉治業”

世代追求精益求精

在200多年的歷史裏

雷家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

也就是今天的首席設計師

毫不誇張的說

撐起了中國建築的半個江山

因此,也被後人傳頌爲

“永修八代樣式雷,中國半部古建史”

我們所熟知的北京故宮、頤和園、圓明園...

都是出自雷氏之手

而雷氏家族家訓有二

一則忠厚傳家,以藝報國

二則不貪不吝、公私分明、廉潔奉公

他們一言一行都努力向修身齊家看齊

真正做到勤業、誠信、厚德

體現“禮義仁信通天下,忠孝智勇旺門風”

也正是因爲如此

纔有了“樣式雷”的世代不墜家風

婺源詹氏

說到家風純樸,婺源詹氏就不得不提

歷史上的遷徙不斷

也造就瞭如今壯大的詹氏一族

根據《中華詹氏統宗譜》數據顯示

從婺源外遷的詹氏後裔有百萬多人

約佔全國詹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而廬坑村可以算是一個小小的根據地

由於遷徙,在古徽州

形成了100多個詹氏聚居的村落

而詹氏也被《新安名族志》列入其中

自此,廬坑詹氏成爲歷史上的徽州望族

在詹氏家族的家訓、家約十六條中

孝、忠、信、慈、讓、廉、勤、儉

被充分詮釋

時刻都告誡自己及族人要恪守禮義廉恥

更是將其作爲延續家族命脈的根本

家風家訓既是一個家族世代恪守的處事之道

又是一個家族繁衍生息的訓誡之言

放眼婺源詹氏

歷史上的名人也是數不勝數

“父子尚書”詹同、詹徽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可謂人才輩出,累世不絕

我們所熟知的詹天佑

謹記“正心術、勤職業”的古老訓誡

修建了中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還創造了“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

震驚中外

在名譽漫天飛的時候

將家訓化作對青年知識分子的諄諄教誨

告訴世人“修業、進德、守規、處事”

將家訓家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潯陽陶氏

陶氏一族一直注重教育子孫,培育優良門風

古時候“四大賢母”之一的陶母

廉潔操守,言傳身教

“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

在陶氏家書《與子儼等疏》中

告誡子孫要和睦

並以誠修身、守廉潔、孝人子

序長幼、明教化等二十條祖訓家規

規範教化後人的言行舉止

和其他家族不一樣的是

陶氏家訓以“賢”“廉”爲精髓

將陶母、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

轉化爲家規家訓的具體內容

正如古話所說

賢,可以成就大我

廉,可以超越自私

《晉書·列女傳》中曾記載

陶母由於家境貧寒,無法好酒好菜招待客人

於是賣發置辦菜餚,剪睡覺的草墊餵馬

而陶淵明也曾留下一些教子詩詞和家書

告訴下一代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爲榜樣

一個能夠做到“賢”“廉”的人

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家族興則國家盛,國家盛則民族強

陶氏家訓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致性

形成了一個既針對家庭、又切合實際

既腳踏實地、又意義深遠的教育經典

這種經典不是由一個人創造的

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也難怪後人高度評價

“是以孟母買肉以明信,陶母封鮓以教廉”

吉安胡氏

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被周武王封爲陳地的胡公滿

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

周武王的東牀快婿,被封爲陳侯

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

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在胡氏的家訓裏,胡銓告誡子孫後代

要“立身忠孝門,傳家清白規”

保持節義文章的門風氣,無愧爲忠孝之後

胡銓被流放的23年裏,雖然日子艱苦

但始終堅持抗金、反對議和

爲了保全國家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安寧

他不辭辛苦,上下奔波

胡氏主張以文“傳道”

在“家規十條”的“官箴”中表明

族人入仕爲官就要忠於皇上

承繼祖先就是發揮孝道

要做一個忠君愛國、奉公守紀的淳良

死後也能流芳百世,不留污名

胡銓如此忠肝義膽

在2000年,被媒體評選爲“脖子最硬的人”

和岳飛、文天祥一樣,永垂青史

家之有規,國之有禁,胡氏如此

不立規矩,不成方圓

有規有矩,方圓自成

義門陳氏

千百年來,這閉塞而寧靜的一方水土

“忠孝節義爲本、耕讀奉公傳家”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

最爲罕見和神奇的家族

它以耕讀傳家,創辦了東佳書院

並在東佳書院興辦家族教育

將義門陳家規進行弘揚、普及和推廣

在義門陳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裏

都懸掛着“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的對聯

這是義門陳第一代祖先陳旺以身施教

對後世子孫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條家規

家族之間就是一個凝聚力

沒有嫉妒、沒有恨、沒有閒言碎語

堅持以儒家忠孝節義爲根本,勤儉耕讀傳家

無論是喫飯、住宿還是勞動

他們團結一致,注重公平

正是這樣的家風思想

讓義門陳氏這個家族越來越壯大

從最初在江西落腳的父子幾人

歷經332年、19代

人數已多達3900餘人

是江西當之無愧的最大豪門

只不過最後由於人口暴漲,產生了人口壓力

不得已進行分家

修水黃氏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

黃庭堅的曾祖父曾

主持制訂二十條《黃氏家規》

強調對待祖宗,猶如水木之源,不可忘

對待父母,猶如天地之大,務宜孝

對待兄弟,猶如連枝之人,須互助

對待鄰里,猶如脣齒之依,必相敬

同時還強調讀書是誡身之本

被後人稱爲“黃金家規”

此外,黃庭堅在晚年也留下一篇《家戒》

告誡子孫“無以小財爲爭,無以小事爲仇”

“無以猜忌爲心,無以有無爲懷”

要互相謙讓、互相照顧,和睦相處

齊心協力維護好家族的傳承發展

婺源朱氏

落落三百餘文,千古“治家之經”

紫陽樓、朱子巷、興賢書院、朱子社倉…

走近五夫,誦讀《朱子家訓》

可以品味一代大儒的家國情懷

朱熹不僅是一代大儒、理學宗師

治家同樣嚴謹有方

他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

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

對朱子後裔影響深遠

家規中,短短三百多個字

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

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精闢闡明瞭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滄溪朱氏

遺子孫錢財,不如遺之清白

提起景德鎮,總是情不自禁地感嘆

“瓷之源、茶之鄉”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不可忽略的精神文化

它就是浮樑滄溪的朱氏家訓

宋代以後,滄溪朱氏以

“克己守正,崇禮清廉”爲治家之道

明清兩代就有

“三舉(人)五貢(生)四十八秀(才)”

1000多年來,這裏人傑地靈、英才輩出

古有朱宏、朱韶、朱文強...現有朱柳成等

滄溪朱氏始祖朱秀,因平定叛亂有功

被追敕爲“浮樑開國男”

滄溪《朱氏家訓》全文650餘字

“克己”是其核心內容

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只有“克己”,才能獨善其身,見賢思齊

才能與人爲善,孝友敦倫,家族和睦

才能廉潔自律,志存高遠

成爲國家與民族的棟樑

才能胸懷廣闊,放眼世界

“爲萬世開太平”

金溪陸氏

金溪陸氏從始祖陸德到南宋陸賀(陸九淵父)

一直數代同堂,不分田畝,合竈喫飯

保持着“詩禮簪纓”的大家遺風

被稱爲“青田河畔樵農客,雲林山下宰相家”

而陸九思、陸九敘、陸九皋

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六人

都是青年才俊,儒道風骨

跟他們的家風也是密不可分

正所謂參天之木,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陸氏治家有兩大特點

一是“鼓磬聚合,爲歌寓警”

二是奉行“家國同構”理念

各司其職,各有制度

現如今已是金溪的名門望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