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已經相當的完善,每年都有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學子們,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爲了在這場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其實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演化而來的,在古代對於寒門子弟來說科舉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目的就是可以一朝中第入仕爲官,或改善家庭環境,或實現偉大政治報復。

不過現代的高考制度也有特殊形式那就是少年班的自主招生,雖然現在高校少年班不多了,但是作爲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的重要形式,其地位還是很高的。

招收神童從小培養可不是現代人才有的人才選拔和培養的手段,早在古代就有了“童子舉”,就是小孩子纔可以參加的特殊科舉,爲的就是選拔一些“神童”,將那些很小就很有才華的小朋友聚集到一起加以培養。

不過居然是童子舉那肯定和科舉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代的童子舉是怎麼樣的情況吧。

古代童子舉的具體內容

  • 童子舉的歷史發展

在我們的國家,童子舉的起源相當的早,早在漢代就有了關於童子舉的記錄。

《後漢書》有記載:“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漢代就有人通過童子舉得到封拜,這裏描述的是漢代的制度:通過孝廉考試的童子被拜爲“郎”。漢代的童子舉制度一直延續到了三國時期後來中斷了。

到了唐朝科舉制度盛起,童子舉自然也就蓬勃起來。唐高祖的時候唐代童子舉就開始萌芽,但是這個時候只是舉薦,過程比較簡單也沒有形成體系。唐高宗的時候正式將童子舉納入科舉制度當中,並且開始詔令推廣,在童子舉制度完善之後,童子舉也就成爲了唐代科舉當中的一個分支,成爲常態的選拔人才的手段。

但是唐代對於童子舉的爭議比較的大,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所以童子舉在唐代的發展比較的坎坷,時興時廢。即使這樣依然有不少的神童通過童子舉而入仕,比如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在小時候通過童子舉得到過官位。

宋朝重文輕武,科技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爲公平和繁榮的時候,童子舉也不例外。宋朝的童子舉制度更加的完善,進行也更加的順利,雖然和和唐朝一樣也有所斷續,但是在斷續的次數和時間上面要比唐朝少很多。其次宋朝南遷過後的南宋比北宋更加的重視童子舉,斷續的次數和時間要更加的少。

宋朝的童子舉在被罷免之後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下詔暫停童子舉,但是童子舉依然存在,罷去的只是科舉制度下的一個分科,只是不再以一種制度按時按量的進行而已(就比如假如高考制度不再存在但是科研院所和企業依然招人只不過不是每年按時按量進行),也可見選拔神童依然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 童子舉的參試條件及中第的獎賞

既然是選拔神童的考試,自然是要超出尋常的孩子。唐朝的時候規定,只要是在十歲一下的孩童並且熟讀經書的孩子就可以參加童子舉。大致就是對年齡上有要求,其次都有一定的閱讀基礎聰明過人的孩童。

到了宋朝這個參試條件就有所改變:

《選舉志》記載:“凡童子十五歲一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而天子親試之。”

對於孩童的年齡提高到了十五歲,通曉經書這是一直以來的要求,孩童通過州縣選拔一步步往上報,到了中央,其實還要經過國子監等考覈以及複試才能到達皇帝面前進過最後的大考。

對於中舉之後的獎賞也是分爲不同的部分,最重要的當但是拜進官位了。其中分爲立馬拜官和成年之後再拜官,無論多麼聰明始終還是小孩子,所以立馬拜官的極其少數,一般都是特別聰慧過人而且有一定的交流、思考能力的,大多數都是等到成年過後再追授官職。

起初對於童子舉只是一種鼓勵的政策並沒有詳細明文授官制度,只是不定性的可能授官也可能不授。到了宋朝有了比較規範的制度,一般按照最後殿試的排名會授予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五經出身、五經及第、童子出身、上舍童子出身、本科出身這幾個檔次。

和科舉一樣,就是正常的名譽上的封授,但是這些是正統的賜出身,光宗耀祖改變家世命運的象徵。還有對於各州縣選拔上來的,但是沒有中第的孩子會得到“免解”之類的稱號還會得到布匹、錢財之類的獎勵,類似與參與獎。

這和前面的賜出身和封官的差距當然差遠了,畢竟童子舉的主要目的還是鼓勵對孩童進行教育,鼓勵孩子學習的。

  • 童子舉考什麼?

《新唐書》有記載:“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爲大經;《詩》《周禮》《儀禮》爲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爲小經。”

而對於童子舉的要求就是選着這九經裏面的任意一經就可以了,然後再加上《論語》《孝經》,一共就考這三科。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唐朝的童子舉要靈活多變得多,體現出對於孩子的寬容性以及童子舉最開始最爲鼓勵制度的原則性。

到了宋朝就有了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宋朝的宋高宗做了不小的事情,這在古代是極大的罪惡,他爲了掩飾這些東西開啓了只考《孝經》的童子舉,在這種童子之中只需要考過了“孝”的題目就可以獲得“賜孝童子”的出身,屬於非正常的童子舉科目。

在州縣選舉過後的中央複試當中,會根據童子所能北宋的經書文多少,以及所能寫文的多少來進行等級劃分。一共分成三等,能夠背誦《六經》《語》《孟》是門檻,只能達到這個的就是下等,得到“免解”一次,達不到就拿參與獎出局。

在此基礎上能額外通曉一經的就是中等了,得到“免解”兩次;在門檻之上還會一道賦、一首詩以上的就是上等,就可以參加下一個階段的測試,有機會到殿試。所以宋朝纔開始將童子試規範化,也極大的推動了童子試的發展。

古代設立童子舉的影響

  • 童子舉對古代的影響

在常態科舉的基礎之上,童子舉又爲寒門家庭提供了一種改換門庭的方式。相比於普遍的讀書人不得志,童子舉的門檻要低很多,誰家若是出了一個童子,在家鄉就會遠近聞名,官府自然也願意向上推薦,就有容易有出頭的機會,相比之下成年文人則要難的多。

童子舉雖然主要是朝廷鼓勵幼兒教育的一種手段,但是事實上也確爲朝廷提供了不少的人才。神童小時候就已經熟讀經書,長大之後自然是比一般的人要更加的出色,也可以爲國家做更多的貢獻。

童子舉提高了古代的教育程度,一般來說古代的人上學都比較晚,再經過十年寒窗苦讀,趕考也比較晚。但是童子舉的出現,將古代的學堂教育提前了不少,一方面促進了教育的普遍性,使得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天賦異稟的神童受到重視,以免出現“傷仲永”的事件。

除了對於學堂教育的促進來說,家庭教育也得到了重視和發展,古人對於神童有“三歲讀詩,五歲讀書”等描述,這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父母的啓蒙教育。

  • 童子舉對現代的影響

童子舉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一個分支,是對應於特殊人才的特殊選舉體制,這也影響了我們現代的高考制度,不僅僅有成人高考,也還有高校少年班的自主招生考試。對於那些天賦異稟的人來說,給他們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大的舞臺來發揮自己的特長。

古代的童子舉制度對於現代教育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參考作用。

童子舉也是現代幼兒啓蒙教育的老師,現在的學齡前教育已經基本上全覆蓋了,那對於學齡前的幼兒應該有怎樣的教育方式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古代的童子舉制度對於孩童的培養可以作爲現代幼兒啓蒙教育的參考,從而影響現代的幼兒的啓蒙教育體系。

總結

神童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存在的,那些天賦異稟的孩童不應該被看做“小屁孩”而對待,應該給他們更加公平、更加廣闊的展現平臺。

早在千年以前已經有的“童子舉”制度,就是爲了選拔孩童中的精英,讓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並且準確的發揮出他們的長處,不被埋沒。而到現在我們更加應該給年少有爲的青年更多的關照,而不是隻看他們的年齡,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才能也不分年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