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幼兒園升至小學低年級後,美國更注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理解視覺天地在他們生活中的意義和影響。在法國,民間少兒美術教育機構很少,因爲學校教育就完全可以滿足接觸、學習美術的需要。

國外美術

教育啓示

國際化

素質化

現在,國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少兒美術教育的重要性,這是很好的現象。

相比國外的藝術教育系統,我國藝術教育還是不夠完善,這需要國內學校及美術教育機構吸取國外經驗,結合國情和中國兒童的身心特點,構建我們自己的藝術教育體系。

那麼有哪些國家的藝術教育是比較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呢?從中我們又能學到些什麼?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

01.日本

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周邊生活 並描繪出來。

總體來說,日本的教育與國內有些相似。就像國內一樣,他們的教育也常被認爲過於刻板,創造性受到壓制,學生也有較重的升學壓力,考試科目之外的課程就有所輕視。

但日本不斷地借鑑西方的模式,通過一百多年來幼兒美術教育的實踐,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日本的學校中,藝術課程很受重視。藝術教育作爲智育培養的情感補充,在素質教育體系中處於優先位置,是培養健康完善人格的手段和途徑。

日本的少兒美術教育分成常識教育與特殊教育兩者。前者主要面對普通的學生,在校即可接受;而後者則針對有美術天賦或者生理缺陷的學生。這兩個方面的教育基本上都能保證孩子接受美術教育。

日本美術教育分的很細,三歲學什麼、四歲學什麼、十歲學什麼,課程設置及學習的側重點都有很大的不同。

他們的一大特色是強調美術與生活、自然的聯繫,注重引導孩子們去關注周邊環境,並嘗試描繪出來。甚至連各年齡段課程班的命名都與自然及生活有所聯繫,比如有些學校裏,三歲小孩讀的是櫻花班,五歲是鴿子班。

在日本,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通常已能表述十二色;小學三年級學生已能繪製周邊生活的生態環境地圖,大街小巷、河流農地、公民館、警察局、商店等等,而且這是必修課。所以,你在日本各地問路,那怕是老太婆,若有條件都會拿紙筆給你畫地圖。

我國的幼少兒美術,長期以來都是注重對圖像、對畫冊、對課堂道具的臨摹,而忽視了將孩子們的藝術創造性。

應該注重孩子的思維培養和藝術引導,讓孩子成爲“孩子”,自由創作。

02.法國

教學靈活,將課堂搬到美術館去。

相比於歐洲其他國家,法國的學校教育要自由得多,比如,他們就不講究學生穿校服。具體到孩子們的藝術教育,也比較靈活。

在法國,民間少兒美術教育機構很少,因爲學校教育就完全可以滿足接觸、學習美術的需要。國內的中小學校是分主課與副課的,語數外是主要課程,而美術、體育、音樂似乎是無足輕重。但在法國不一樣,對課程不這樣分別,都同等重要。每個下午,學生可以跨年級選修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或者其他課程。

就美術而言,他們的課堂模式不強烈,老師多是講一半,剩下的一半時間就交給學生去發揮。另一方面,學校通常與美術館、博物館建立深密聯繫,基本上都會直接將課堂搬到那裏。

在美術館,在數不盡的經典作品面前,由資深講解員向孩子們耐心授課,生動講解美術知識和人文故事。

國內少兒美術教育與美術館幾乎是脫節的,就連美術館資源非常豐富的北京都是如此。這一方面造成了公共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會讓少兒的美術觀念缺少較大短板。

孩子們不知道美術史的經典與高度,又該如何引導他們構建健康的審美觀呢?所以,國內少兒美術教育要突破的一個瓶頸便是與美術館的連接與互動,教育方多組織遊學,參觀等活動。

從課堂內容看,法國少兒美術教育注重開放式的創意引導與審美價值觀塑造。而我們的美術教育往往是單一表現方式的傳授。

我國少兒美術教育更應該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敢想敢畫,而不應拘泥技巧與手法。

03.美國

注重孩子對各種材料的嘗試。

美國的視覺藝術教育比較注重孩子對各種材料的嘗試,注重孩子在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共享過程中表露出的快樂。創造是教學核心,要讓孩子在視覺天地的探究中協調雙手和頭腦,激發對自然的好奇心。

從幼兒園升至小學低年級後,美國更注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理解視覺天地在他們生活中的意義和影響。

對於更高年級的學生,則進一步加強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教學,引導孩子主動地對藝術作品作更爲深刻的反應,並且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也獲得將知識技能應用到表現的能力。

學生嘗試的材料非常廣泛,能從個人的角度理解歷史和文化,從而使創作日趨個體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