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12世紀,中亞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從印歐草原進入伊朗高原,進而從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入侵印度,擊敗生性懦弱的古印度達羅毗荼人,並在兩個世紀後佔領了印度河、恆河流域,逐漸從遊牧文明過渡到了農耕文明。但很快,印度孔雀王朝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風雨飄搖,被大夏希臘人、中東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分支的貴霜人先後入侵,印度本土人在外族入侵中不斷成爲奴隸和俘虜,社會地位越來越低。

印度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名頭好聽,卻中看不中用,40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在捱打,從未打過別人,堪稱世界史上一大奇蹟。當然,更奇蹟的是但凡融入了印度文明裏的征服者很快也會被同化成戰五渣,在新的征服者入侵後被碾壓到社會底層,如此循環從未更改。


從雅利安人入侵到英國殖民,4000年一直在捱打

公元前12世紀,中亞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從印歐草原進入伊朗高原,進而從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入侵印度,擊敗生性懦弱的古印度達羅毗荼人,並在兩個世紀後佔領了印度河、恆河流域,逐漸從遊牧文明過渡到了農耕文明。

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一部分被屠戮,一部分被驅逐,剩下的大部分人成爲了奴隸,也正是在這段雅利安人統治時期印度發展出了著名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5世紀,波斯人東征,吞併了印度河流域併入侵了印度北部,消滅了印度北部各個小邦國,將印度文明波斯化。

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印度河流域和印度北部,將印度文明希臘化。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印度月護王建立孔雀王朝,疆域一度深入恆河流域,盛極一時,這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但很快,印度孔雀王朝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風雨飄搖,被大夏希臘人、中東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分支的貴霜人先後入侵,印度本土人在外族入侵中不斷成爲奴隸和俘虜,社會地位越來越低。貴霜帝國強盛了幾個世紀後衰落,旃陀羅笈多一世在北印度建立了笈多王朝,這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強大王朝。


公元五世紀,匈奴和大月氏人後裔白匈奴人,也稱嚈噠人,在首領頭羅曼的率領下入侵、佔據印度,幾乎殺光了北印度本土人。

公元十一世紀,中亞的伽色尼王朝在蘇丹馬默德的率領下入侵印度,印度歷史上第一次被穆斯林國家入侵,此後伽色尼王朝被原附庸國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又被奴隸王朝吞併,短短時間內印度換了幾個統治者。


公元十五世紀,穆斯林化的蒙古人後裔全面入侵印度,建立了強盛一時的莫臥兒帝國,其奠定了現在的印度領土範圍。三個世紀後,葡萄牙人、英國人先後入侵印度,直到1950年1月26日,才最終成立了今天的印度共和國。


印度是如何做到4000年曆史,一直被外族入侵的?

從上文不難看出,印度4000年來僅僅出現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兩個本土人建立的王朝,而且就這兩個王朝的水分還很大,不說疆域上僅僅佔據了北印度地區,就是軍事上也是但凡外地入侵基本就是跪舔,毫無反抗能力。而其他時候印度全部都是外人當家做主,爲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呢?


第一,自然地理因素導致了軍事上無險可守

印度位於亞洲大陸南部,三面環海一面靠山,平原衆多,土壤肥沃,氣候溼潤,農業生產的條件非常優渥。

但是,這樣的印度看似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卻有一個極爲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卻有一個天然的缺口——開伯爾山口,這個缺口就像我國燕雲十六州,但凡丟失就會造成兩宋北方無險可守,遊牧民族能夠長驅直入、深入腹地,形成巨大的軍事優勢。


但也有人會問,印度就不能像我國秦始皇那樣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化不利地理成軍事堡壘,有力阻擋遊牧民族南下入侵嗎?

答案是不能,因爲哪怕同樣是發達的農耕文明,但是印度本土人卻從未像我國華夏民族一樣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更從未建立起像我國封建大一統專制王朝這樣靠譜的軍事力量,答案就藏在以下兩個分析中!


第二:種姓制度限制了民族文化戰鬥力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發展出了一種強調血統尊卑的“種姓制度”,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階級分別代表宗教、政治、工商、賤民四個層次的民衆。

這個制度與宗教緊密結合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規定不同種姓階級不能通婚、婦女地位低下等等,將印度社會分成若干個社會集團,集團之間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


毫無疑問,這個種姓制度有着維護階級統治的天然優勢存在,卻也弱化了印度的活力,將民衆隔絕在民族、家國這種道義層面之外,既無法在受盡壓迫、民不聊生時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勇武無畏的熱血推翻舊王朝、開創新的朝代,也無法在民族水深火熱時發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宏望。

簡而言之,誰來統治印度,對佔據了印度人口大多數的底層民衆來說,沒什麼不一樣。


這與中國五胡亂華時期冉閔發佈殺胡令以血還血屠戮胡族百萬人口、魏晉南北朝漢族衣冠南渡只爲維繫民族存續、清朝統治中國卻屢遭漢民族造反起義等等,根本沒有可比性。與中國這條龍相比,古印度毫無疑問是條軟骨頭的蟲,誰都能踩上幾腳。


第三:散亂的宗教導致了民族凝聚力的缺失

現在的印度共和國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堅持世俗主義,但是,宗教卻依然對其政治、社會、民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且自古以來,印度應該是受宗教荼毒最嚴重的國家,不說以宗教爲核心形成的種姓制度至今依然在阻撓印度發展的腳步,便是站在歷史長河中看,其繁複奇葩、各行其道的宗教發展現狀也導致了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缺失。


如今的印度除了印度教,還信奉伊斯蘭教、錫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襖教等等宗教,印度人在交談中一定會過問對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之間互相敵視;在印度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空耗財物,甚至哪怕宗教教首騙取財物的行爲與政府官員的貪污受賄沒有區別,結果卻是前者受誇讚,後者被唾罵;諸如此類情況,並不限於現在,在以往的歷史中,一直存在。


印度人相信宗教,按照宗教教義行事,所以當入侵的敵人佔據了種姓制度的高點,將宗教力量納入到手中,印度民衆基本就斷了反抗的念頭。


簡而言之,在宗教影響下印度各個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羣體,這也是印度小邦國林立的源頭,不同的利益羣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進而導致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如此一來,印度哪還有什麼民族凝聚力、民族戰鬥力可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