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印度,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髒亂差的樣子,但是一個鮮爲人知的事情卻是,亞洲首富是個印度人,印度也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國家。

在印度,社會貧富差距極其懸殊,印度的孟買,甚至將城市劃分爲兩個區——窮人區和富人區,我們印象中的印度就是窮人區的樣子,而在富人區,則有着富麗堂皇的宮殿,數不盡的豪車別墅,富人區的女孩穿金戴銀,不盡奢華。

印度富二代們

看到這裏很多人就有疑問了,爲什麼印度的貧困人口那麼多,有些人甚至連飯都喫不上,掙扎在溫飽的邊緣,他們爲何不反抗政府,爲自己的生存謀得一份機會呢?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一直都存在一個傳統,那就是人們一旦活不下去了,必然會拿起武器反抗壓迫,從兩千多年前就有陳勝吳廣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之後他們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吹響了武裝反抗暴秦統治的號角。

印度好幾億的貧困人口,而且大部分還是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的低種姓人羣,這麼多的人,怎麼就沒一個想着舉旗反抗,爲自己及廣大底層人口謀求應得的利益和地位呢?

印度貧民窟裏的窮人

種姓制度可謂是印度的一大特色,又被稱作“瓦爾那”制度,最早是一種以膚色爲標識區分尊卑的制度,流傳至今,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深入人心。

種姓制度的由來,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征服了印度土著,雅利安人爲了便於統治,便將印度境內的人根據膚色深淺,分爲了四個種姓:

第一級是婆羅門種姓,主要是僧侶,大多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他們掌握了宗教的大權,是印度最尊貴的種姓;

第二級就是剎帝利,剎帝利主要由印度的王族組成,他們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是世俗世界的統治者;

第三級是吠舍,也就是普通的平民,可以獲得當官的權利,但是職位不會太高;

最低級的是首陀羅,他們是印度最低級的種姓,也是印度人口最多的種姓,他們大多從事着印度最底層的工作,但是報酬卻少的可憐。

在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下,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圈子,高種姓的人不屑和低種姓的人爲伍,而低種性的人久而久之也習慣了低人一等的身份,他們也不會和高種姓的人接觸。

而且不同的種姓之間禁止通婚,久而久之更加形成了壁壘森嚴的種姓門閥。

而且印度各種宗教盛行,幾乎所有宗教都會爲種姓制度背書,因爲在種姓制度下,宗教人士是處於最高貴的層級——婆羅門種姓。

在宗教的影響下,印度各階層人們的思想被控制的死死的,根本不可能起反抗的心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印度的回答就是肯定的。

雖然古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文化,但是印度人卻是一個極易被征服的民族,印度先後被十幾個民族征服並統治,雅利安人、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英國人都輕而易舉的就征服並統治了印度,而印度人絲毫不提反抗之心。

久而久之,印度人在被不斷入侵的過程中也逐漸適應了,反正不管統治者是誰,最底層的人民生活始終是那樣,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去反抗。而印度人在數次被征服統治之後,也習慣了被統治的命運,所以是歷史的傳統讓他們不懂得去反抗壓迫。

縱觀我國曆史上的數次農民大起義,大多都是處在大災之年,老百姓再不反抗就要被餓死了,餓死和戰死兩種選擇,我國的大多數農民都會選擇後者,這裏面最主要的還是一個喫飯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黃巢起義

而印度則因爲緯度低,全年氣候溫暖溼潤,且有着亞洲最多的耕地和適宜作物生長的環境,所以這也就決定了印度的糧食足夠充足,雖然印度最低等的賤民,從事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但是也沒有出現過大的饑荒,他們無論多苦多累都勉強能夠生存下去,既然能夠痛苦的活着,總比快樂的死去強吧,所以印度的貧民很少或者幾乎不會想到反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