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姓“嬴”是没错的,而且他出生在姓氏逐渐合流的战国末期,后人站在自己时代的视角将其姓、氏混淆而以“嬴政”不足为奇,所以,西汉扬雄在《扬子法言》中直接说:“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但这个说法存在很大质疑,秦始皇出生在赵国没错,不过按照当时的规矩,“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意思诸侯的儿子,在其它国家要用自己国家的名称,所以说,不应该是“赵政”,而是“秦政”。


我们现在,人在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名字,登记身份信息。等到满16岁的时候,就可以去领身份证了。

古代虽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身份证,但也有身份证明类似的制度。我的想法是,如果古代有身份证,比如我们熟悉的秦始皇,他有身份证,那么,他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

是嬴政、秦王政,还是赵政、秦政、祖龙呢?

实际上,关于秦始皇的名字,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主流的说法有三个:嬴政、赵政和秦政。

秦始皇是叫嬴政吗?

“秦始皇嬴政”似乎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说法,这个说法影响特别大,不仅众多的诗词歌赋都是秦始皇嬴政,就连影视剧、通俗读物,甚至我们的教科书上都是这个说法。

但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这就要说到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我们现在的这种姓氏制度其实是从秦汉时期开始。

《通志·氏族略》上记载:

“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意思是秦始皇灭了东方六国后,改变了以往混乱的姓氏制度,将“姓”“氏”合二为一,姓即氏,氏即姓。

但在秦汉之前,中国人的人称存在姓、氏、名字三级,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


“姓”早于“氏”是毋庸置疑的

“姓”是血缘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而生。”

上古八姓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全部都有都有“女”字。

所以说,“姓”可以追溯到“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用来区别婚姻,而且获得后一般不会发生改动,简言之:“姓所以别婚姻”。

用“姓”来进行区分社会关系的方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周王室衰微,丧失了对诸侯国的实际控制能力。西周创立的宗法分封制也面临崩溃,血缘关系开始瓦解,以前强调血缘亲疏关系逐渐被能力、地域观念所取代。

人的身份由强调血缘而变成强调国氏、地域,血缘为主的姓的身份标记功能也就逐渐为人所遗忘,政治、地缘为主的氏的身份标记功能则日渐重要。


“氏”的崛起

“氏”是随着后代的繁衍和族群的壮大而来的。

本来出自同一个姓的族人又按照血缘亲疏和居住地的远近分化成许多小宗,这些小宗为了与其他同姓大宗或者其它小宗相区分,开始以自己的居住地,或其他标志,形成了专属于某个小宗的“氏”。

《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由官族,邑亦如之。”

所以说,“氏”专门指代一个人门第出身与社会地位,可能会随着身份的变化而改变。

先秦时期的贵族兼有姓、氏,且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而一般的平民没有氏的。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就是这个意思。

而“名”,一般是自己叫自己,表示谦虚,比如电影《孔子》里孔夫子常常自谦说丘如何如何。

除此之外,还有“字”,字一般是别人对你的尊称。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备和曹操常常相互客气,玄德兄、孟德兄等。

简而言之,姓,表示祖先、出处,你从哪里来;氏,表示自己的分支;姓可以呼氏,氏不可呼为姓;名与字则指代的是自己。


我们以“孔子”举例说明:

孔子的全称是:

子(姓)+孔(氏)+丘(名)+仲尼(字)

孔子是商人后裔,姓子、祖上被封在孔这个地方,名字叫做丘,要是按照姓加上名的话,孔子,就不应该叫“孔丘”,而应该叫“子丘”了。

从战国开始,姓氏制度受到强烈冲击,“姓”与“氏”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开始走向了融合。

顾炎武言“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

《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

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原本的贵族世袭已经不复存在,而用来标明身份地位的“氏”自然失去了其本来的作用。“姓”则更是走向底层平民,并形成百姓的概念。

所以说,“姓”和“氏”走向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秦始皇姓“嬴”是没错的,而且他出生在姓氏逐渐合流的战国末期,后人站在自己时代的视角将其姓、氏混淆而以“嬴政”不足为奇,所以,西汉扬雄在《扬子法言》中直接说:“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

不过,如果严格按照先秦的习惯,“嬴政”这个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秦始皇是“嬴姓赵氏”。


秦始皇叫赵政吗?秦始皇的“赵”氏从何而来?

关于秦始皇“赵”氏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历史因素;一个是生于赵,所以说赵政。

历史因素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史记·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周)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这两则史料的意思就是说,嬴姓秦人和嬴姓赵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蜚廉。蜚廉生活在商朝末年,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一个叫季胜。恶来属于秦人的祖先,季胜是赵人的祖先。

蜚廉的次子季胜这一脉,因为造父为周缪王驾车,并在平叛中立功,于是获封赵城。

“赵氏”是属于封于季胜后人造父一系的,因为他们先发迹,所以算大宗。这样说来,恶来这一只小宗血脉是不可能用“赵氏”的,但恶来的后人看见造父受宠被封到赵城,于是以赵为氏,“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秦和赵还真是亲戚关系。


“赵政”的第二个来源是出生在赵国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生于赵,故曰赵政”,《潜夫论·志氏姓》:“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

两则史料的意思都是说秦始皇出生在赵国,所以叫赵政。但这个说法存在很大质疑,秦始皇出生在赵国没错,不过按照当时的规矩,“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意思诸侯的儿子,在其它国家要用自己国家的名称,所以说,不应该是“赵政”,而是“秦政”。

关于秦始皇叫“赵政”的史料也很多。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楚世家》“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淮南子·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

以上都是秦始皇叫赵政的史料。当然,还有考古学的佐证。

2009年,在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中,发现一部史书《赵正(政)书》,共有竹简50余枚,近1500字。主要记载了有关秦始皇在临死前与丞相李斯关于确立继承人的对话,其中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正(政)”,正又与政相通。这为秦始皇称“赵政”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那这样说,秦始皇叫“赵政”无疑了吗?他身份证上的名字会是“赵政”吗?

可能性很低,那秦始皇到底叫什么?

秦政。

为什么是“秦政”?

首先,“赵政”没办法用。

事实上,秦始皇时期,“赵氏”指代的是赵国,如: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闻于诸侯也,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秦始皇显然不会用“赵氏”来自居。

其次,根据史料的记载,秦人的先人也就是恶来一脉出了一个叫非子的,非子因为后来替周王室养马,养马养的好被周孝王封到秦地建立城邑,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并让他接续赢姓的祭祀,号称秦嬴,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那就是秦,绝对不可能是赵。况且,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所以说,秦王室以“秦”为氏的可能性极大,而秦始皇也极有可能也把国号“秦”冠于名前,像其祖辈一样。

因此,如果秦始皇真的有身份证,那么他的姓名一定是“秦政”,既不是嬴政,也不是赵政。

用“秦政”既符合其历史身份,又符合当时人的命名习惯,而他本人肯定也会很满意。

相关文章